活埋大清朝第6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3/1274


臣弟身为至圣子孙,当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登高一呼。奈何臣弟空有杀敌之心,却无杀敌之力,只得代表天下儒生,恳请大皇帝发兵江南,踏平伪儒,斩杀伪圣,禁绝伪经......臣弟也知道如今天下不安,四方不靖,兵费艰难,因此上表请求皇兄向天下深恨伪儒伪圣之庶黎加派保儒护教之费,用以招兵买马,保教护国!”
康熙听完孔毓圻的话,赶忙抑制住喜悦的心情,皱起眉头问:“要加征?会不会苦了百姓?”
孔毓圻赶紧叩头道:“皇兄,若是让伪儒伪经再发展壮大下去,百姓就真的没有活路了!臣弟求皇兄以天下苍生为念,加征加派吧!”
圣公弟弟一领头,南书房里面的大臣马上就跪了一片,全都众口一词:“请皇上以天下苍生为念,赶快加征加派吧!”
康熙看见大家都这么说,也“只得”长叹一声:“那......加多少合适呢?”
加多少的问题,当然是早就研究好了的。康熙的原则就是不加则已,要加就加够加足!
他这些日子仔细研究了万历、天启、崇祯三朝的三饷加派,得出的结论就是加派没错,错在加派得太晚和“添油加派”,没有一步加到位。
在康熙这位圣主用“事后诸葛亮”之法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加派辽饷的最佳时机其实是朝鲜之役结束后。朝鲜之役中,辽东明军折损惨重,李成梁多年经营出来的精锐丧失殆尽。如果万历朝廷能在这个时候果断加派辽饷,不要多加,搞个几百万两发给辽镇,让他们把朝鲜之役的损失补上,那就没后来的事儿了。因为努尔哈赤手下的勇士都去给明朝当兵赚银子了,他还拿什么造反?
当然了,现在康熙也已经失去了加派加征的最佳时机,所以他在改革和扩编新军的问题上不能再抠抠巴巴了......这也是底下一群八旗新军总管大臣和南书房大臣们的一致意见!
首席大学士图海这时上奏道:“万岁爷,在平西王吴应麒入陕后,不算关外、塞北和甘肃,单说朝廷直辖的河南、山东、淮北、直隶、山西等五省账上就有田土两亿多亩,一亩加派三分银子就能有六百万两了......奴才建议将包税的正额也定在三分,再加上丁税的包税也该有几百万,这样朝廷每年光是地丁两税就能收上一千七八百万了。
另外,朝廷还可以在各省、各州府的要道路口广设税卡,用雁过拔毛的办法征收税金......一年收个三四百万应该是没有什么难度的。再加上盐税、海关税、矿税等各项税收,朝廷的财入就能维持在两千两三百万了!
有了这笔收入,朝廷就可以打造燧发之铳,铸造威远之炮,再广募集蒙古勇士,并且严加训练......不出两年,三十万新军亦可大成!”
康熙还是显得犹豫,“一亩六分银子的税,会不会太重了一些?”
“不重不重,”图海说,“如今大清直辖的五省之地上只有二三百万户,两亿亩地摊一下,一户平均能有一百亩田......若以一百亩计,一亩六分,总共不过六两银,差不多就是六石麦子的价钱。一百亩地的年产,怎么都在几十石,交六石麦子怎么算多?”
康熙点了点头,道:“的确不多,那朕再饶他们一点,就以百亩六石麦子和百亩六两银为税额,由下面的人自选,纳粮纳银皆可。
另外,地方官府不可以再额外多收了!”
“皇上圣明!”
底下的大臣们早知道这个结果,现在都装模作样的喊圣明。
不过话说回来,一亩缴六分银的税率其实也不算太重。在一个朝代初期,人口较少,人均土地比较多,吏治也还算清明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而当人口增加,人均减少,土地兼并增加,农民被迫承担较重的田租和高利贷利息的情况下,别说几分银子的税,就是几厘银子的税也会把一部分最底层的百姓逼上绝路。
当然了,人口多了,这个工商业往往就发达,如果国家能收上足够的工商税,那也有足够的财力维持统治。只是工商税收起来比较困难,没有田税那么好收。
不过现在中华大地上的明、清、周三朝的人口都不多,除了大明之外,其余两朝的工商业也不发达,收不上太多的银子,所以真正决定三朝谁主天下的,就是他们三家谁能把农业税收好了。
在这方面,康熙皇帝用包税人的办法走了个捷径,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钱粮搞到手。
而吴周那边,则因为有足够的土地可以分配,所以在均田上推进的非常顺利。无非就是给无田少地的百姓发四川的土地,只要四川的土地没发完,吴周就能给下面多加点税。
反倒是大明这头最难搞定......
===第500章
秀才造反有书就行(求月票求订阅)===
大明明王监国元年十月。
随着大明朝廷委派的江北总督兼两淮盐运大使彰武侯杨秀清的到任,以及一系列盐务新政的颁布,扬州东关一带的市面终于又一次变得熙熙攘攘起来了。
扬州东关紧挨着大运河,同时也是苏北沿海各处产出的食盐通过盐运河和大运河进入扬州的通道。因此从明朝中后期开始,这一带就成为了富甲天下的扬州盐商聚集地。
不过这盐商虽富,在大清小圣主康麻子眼中,也就是一头头圈养起来的肥猪......需要花钱的时候捉几头来宰了便是。自打粤滇乱起,大清朝的军费开支就完全失了控制,朝廷的那点税收根本禁不住花销,所以扬州的“肥猪”们挨宰的时候就到了,这三四年间,前前后后报效了不下两千万两银子。
当然了,康熙是圣主嘛!也不会白拿这些盐商的银子的。所以在淮东即将遭受明军攻打的当口,他就命令施琅、傅弘烈照着扬州盐商报效银子的名册抓人......不,是保护起来!
施、傅二人就把扬州东关这边有头有脸的大盐商的全家,连带着丫鬟、仆役,全都保护起来,送去了北京。男的一律当包衣奴才,女的则看年龄、长相,还过得去的就分给北京之变中没了老婆的八旗子弟当娘子了。康熙自己也以身作则,分到了十个扬州瘦马以纪念死于北京之乱的马佳氏......
但是施琅跑路的时候还是留了一线......并没有屠城,只是抓了那些送钱给大清充军费的盐商,还把顺带着把扬州全城上档次的青楼和养瘦马的人贩子给洗劫了。。
所以被明军收复的是一座还存着一些元气的扬州城。
当然了,这座扬州城和明末扬州十日之难前的繁华是不能相比的,但是放在全国人口只有两千多万的新大明,也算是不错的地方了。
而且扬州、通州、淮安三个州府境内的海滩盐场也还存在,这些才是扬州繁华的根本啊!
而借着扬州盐务新政的施行,觊觎盐业大利的商人和资本,就开始从大明各地向扬州东关这边汇集过来了。而其中也有一些从北方“逃回来”的大盐商家的伙计,也都熟门熟路地干起了贩盐的老本行。
在扬州东关大街附近的一条小巷子中,一座空置了好几个月,最近才放租出去的宅院里头,就住着这么一群据说是从北方跑回来,现在准备合伙创业的“小盐商”。
而为首的两人,
正是周培公和李光地!
这两位一个是湖北人,一个是福建人,
口音不对,
太容易露馅,
所以到了扬州之后就不怎么出门,一直宅在院子里面研究反书......同时指派桐城人张英领着一群从被“请”去北京当奴才的“盐n代”,
出们去张罗食盐的买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3/127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