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埋大清朝第4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3/1274


这学生收得有点大了!
朱和墭当然也不能把人家往外推......这可是不可多得的大儒啊!
顾炎武、朱舜水、屈大均这些儒都年纪一大把了,而且他们的实干能力都不大够。而这个颜元还不到四十,精力看着也未衰竭,思想应该还活跃。
可堪大用啊!
想到这里,朱和墭就上前几步,将弯腰行礼的颜元扶起,笑着道:“梨洲先生在《明夷待访录》的原臣篇中说,臣若以天下为事,则为君之师友也......易直先生可愿以天下为事,和孤亦师亦友吗?”
“颜元愿意!”颜元的眼眶里面都是泪珠啊!
终于找到组织了!
而这君君臣臣、亦师亦友的一幕,在大殿内还没正式出仕的“英雄”们看来,那直接就能给朱和墭贴上一张“明主”标签了!
什么叫明主?
什么叫礼贤下士?
朱大圣人就是啊!
而在吴三桂看来......这他M的是在演戏!那个姓颜的和朱和墭是串通的。
这是要收买人心啊!
怪不得这个朱三太孙崛起得那么快,他还真有点手段!
想到这里,吴三桂赶紧给万斯同打眼色,赶紧提问,问得难一点!
万斯同连忙嗯咳了一声,道:“三太孙看来已经读通了家师的《明夷待访录》。”
朱和墭冲自己首席侍从大臣庞思明打了个眼色,让后者赶紧给颜元安排(待遇),自己就坐回到了长桌子边上。然后笑着回答道:“孤家的确读通了《明夷待访录》。”
他可是差那么一点儿就考上北大清华的学霸啊!怎么可能读不通《明夷待访录》?
万斯同问:“那么三太孙以为,我华夏将来改如何防止天倾之难再来呢?”
“第一要务就是办学校!”
朱和墭给出了一个让万斯同有点惊喜的答案。因为《明夷待访录》里面私货全都在“学校”篇里面。“原君”、“原臣”是大道理,“原法”、“置相”随便说说,而“学校”篇可就厉害了!
黄宗羲要把“学校”当成咨议会来办!
不过朱和墭接下去的话,却让万斯同大吃了一惊。
“孤要大办学校,一定要让人人都有书可读,个个都能写会算!”朱和墭道,“我们儒家讲有教无类,讲教化万民,已经讲了多少年了?可为什么从古至今,都没有办法真正实行呢?孤家曾在潮州民间游历(顺便抢点东西、绑个肉票)多年,知道民间百姓目不识丁的有许多,而能写会读的,十个人里面也不见得有一个。
他们不识文字,难一点的算术也不会,也不知道朝廷的法度,国家的政令。受了乡绅小吏的欺负也不知道该去哪里申诉、告发,当然也不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道理,甚至不知道家国天下之间是如何依存的。
他们更没有在学校之中接受过武艺和军学训练,从军之后更是连军官的口令都听不懂,调教起来特别的吃力。
正因为天下间都是这样的百姓,蒙古鞑子和清妖才能灭亡咱们中华!”
万斯同道:“可孔夫子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圣人说这话的时候纸还没有呢,”朱和墭道,“自然也没有印刷术,没有便宜的课本.所以‘知之’的成本极高,而且注定只能让少数人先知之了。
既然如此,那民的知之,就只能让位于贵族士大夫的知之......只能让一部分人先知之,大部分人后知之,所以当时的民就只能先使由之了。”
还能这么解释?万斯同仔细想想,又觉得朱和墭的话也有道理。
朱和墭又反问万斯同道:“石园先生可曾出仕?”
万斯同摇摇头:“未曾出仕。”
“石园先生以明之遗民自居,也不可能在旗。”朱和墭笑道,“未出仕且不在旗,先生这二十年来不都是一介草民吗?既然是草民,那先生知道那么多干什么?”
万斯同愣了又愣——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士大夫,没想到自己居然是个草民!
朱和墭又道:“我家老祖草民一个,李自成亦是陕西草民,努尔哈赤虽然有个龙虎将军的官职,但他目不识丁,文盲一个!既然不读书的草民可以造反当皇上,目不识丁的鞑子也可以造反当皇上......那么不可使知之又有何意义?”
“说得有道理!”那个奉天玉和尚大笑起来,“你们这些读书人自己有了一点学问,就想做官贪钱,又怕别人有学问后揭发你们的恶行,或者和你们抢夺做官的机会,就说什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孔夫子还说过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命......为什么有那么多读书人要去给夷狄之暴君当官?”
万斯同也不知道该说啥好了.
而吴三桂开口替万斯同解围了,“三太孙,你说话容易,真要办事就难了。天下的民那么多,人人要读书的话,得花多少钱买课本、请先生呢?”
“其实也花不了多少.”颜元这个时候插话道,“大总统,在下于保定乡间就办过私塾.知道这读书习字之事,富有富读,穷有苦读......如果不以科举为目的,只是启蒙识字,学点算术,找些村秀才教三年就足够了,花不了几吊钱的。而且也不必男女老少都去读书,只要从娃娃开始抓,三四十年后,天下大部分人就都读过书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3/127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