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宋第1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4/191


赵佶心想:“谭稹好歹率兵抵抗了,总比那些一箭不发就开城投降或弃城而逃之人强罢?”
这时,梁师成才谨慎的说了一句:“谭置制应有为官家分忧之心。”
听梁师成也这么说,赵佶看了一眼殿中最醒目的地方谭稹之前献的玄圭。
这玄圭,长约一尺二寸。两旁刻有十二山,好似古时候的山尊,上锐下方。上面有雷寸之文,中。
赵佶曾找人鉴定过,这是周王执镇圭,是可以镇四方的宝物。
现在赵佶还对当时谭稹在大庆殿献上这件宝物的场景记忆犹新:“有此宝镇运,谁能撼动我赵氏江山?!”
看在这件宝物的面子上,赵佶想了想,说道:“罢了,就让谭稹继续留在两浙戴罪立功罢。”
见赵佶原谅了谭稹,梁师成和王黼不着痕迹的互看了一眼,然后很默契的将彼此的目光移开了。
赵佶随后看向王黼:“东南时局糜烂至此,爱卿以为,该当何解?”
王黼道:“正欲向官家奏禀,南兵不堪重用,非童太傅亲率西军精锐、京畿禁军及鼎、澧枪牌手兼程赶往镇压,方能防止蚁贼之势漫延。”
东南的局势都已经这么紧张了,赵佶哪还有心思再想什么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
要知道,东南可是赵宋王朝的经济命脉,如果真被李存、方腊给占据了,那么大宋王朝的江山都不稳了,还谈什么收复汉唐故土巩固边疆?
所以,赵佶急忙召集重臣商议,决定暂时停止北伐,准备南征。
通过短暂的商议,赵佶任命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谭稹依旧为两浙制置使,刘延庆为都统制,率领已经集结在北京大名府的西军立即南下平乱。
与此同时,应童贯的要求,赵佶命高俅调集二十万京畿禁军,随西军一同南下。
次日一大早,赵佶装轻简车来到了城门外,亲自给童贯送行。
临分别之际,赵佶紧紧的握着童贯的手,说:“童爱卿,东南之事朕便尽付于你了,若遇情急之事,你可以朕之名发号施令。”
赵佶这等于是将自己的皇权交到了童贯的手上。
由此不难看出,赵佶这次是真的害怕了。
童贯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说,而是向赵佶一拜在地,应了声“诺!”,然后就翻身上马,直奔南方而去……
看着童贯挺拔高大的背影,赵佶忧心忡忡。
赵佶有些想不通,之前一直繁荣昌盛的大宋,怎么突然之间就变得动乱不安了呢?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也就在这时,之前被赵佶派去金国商量联金灭辽的马政一行回来了。
临回来之前,金国的国论忽鲁勃极烈(即国相)完颜撒改对马政说:“夹攻契丹之事,上回国书中已经表明。营、平、滦三州不属于燕云旧地,不必再议。关于西京,贵朝可就便计度收取。你等走后,我朝将马上派回使持国书去往你朝。”
完颜撒改还特意拍了拍马政之子马扩的肩膀,热情称赞道:“你射生得中,名声甚远,我给你立一显名,今后你可唤作也力麻立。”
——马政一行这次出使金国,起初时,其实并没有那么顺利,有些金人觉得宋人孱弱,不配跟他们金人联盟,是马扩用箭术折服了金人,金人才觉得宋人中也是有勇士的,态度才开始发生转变。
而“也力麻立”,是女真语,意思是善射之人。
可以说,从结果上来看,马政他们这次的出使极为成功。
然而,马政他们这次再回到东京汴梁城以后,赵佶已经没有心情接见他们了,也无心听取他们关于此次出使金国的汇报,甚至可以说,对于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一事,赵佶现在都已经没有心情了。
现在,赵佶最担心的是东南的局势,最担心的是李存和方腊会不会打过长江,打到东京汴梁城,掀了他的龙椅?
赵佶盼望着,他寄予厚望的童贯,能为他剿灭东南的叛乱。
至于收复燕云十六州,那就当是他赵佶做了多年的一个梦好了……
……
===第七十二章
方腊
我不信(求追读)===

童贯南下,只走到了宋南京应天府这里,就停了下来。
童贯这不是畏战,而是在等大军集结,然后一块南下。
谭稹战败一事,早已经将密探派到东南的童贯,其实早就知道了。
童贯不仅知道了,而且还知道得很详细,详细到就像他亲自经历了那一战一样。
在童贯看来,谭稹固然是犯了很多兵家大忌,但这并不是谭稹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4/1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