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7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4/2260


在赵构那种皇帝的统领下,在南宋小朝廷的后勤供应能力的维持下,南宋将领能做好守户之犬已经很不容易了,如何能期待他们成为开疆拓土的猛虎呢?
而且另一方面,感受到辛弃疾心中这种强烈的自信,苏咏霖很高兴。
他率领光复军扫荡中原,覆灭金国,然后建立起了大明王朝,所有人都知道明国是怎么建立的,所有人都知道明国的建立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大明军队天下无敌。
苏咏霖很高兴他的坚持和努力让这个国家的掌舵者们拥有了如此强大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入人心,成为每一个大明子民的自信。
这种自信,是从赵光义北伐燕云失败之后汉人就很少拥有的自信,这种相对于异族、敌国的自信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汉人都没有再次具备的自信。
而现在,苏咏霖通过铁与血重塑了这种自信,就和当初汉武帝通过铁与血让汉成为民族永恒的称谓的那时一模一样。
当然,这种程度还不够,只有大明国通过统一战争再一次将大一统带回神州大地之上时,这种自信才会成就完全体,天朝上国的自信才会再次回到人们心中。
这种自信,这可比一场战争的胜负重要得多,尽管这种自信本身就来自于战争。
战争,尤其是胜利的战争可以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带来的好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看着参谋官们跟着辛弃疾一起流露出的极为自信的神态,苏咏霖非常高兴。
于是他点了头,认同了辛弃疾的战术。
“好,那就把主要攻击目标放在镇江府,若王权是个庸碌无能之辈,一旦刘錡战败,王权必然不战而逃,则建康府转瞬即下,我军一旦掌握镇江府与建康府,直捣临安便是一片坦途。
这个时候就能使用骑兵进行突袭,如果骑兵速度够快的话,三天左右就能奔袭而至,必能兵临临安城,击穿南宋,叫南宋君臣惶恐不安,则我军的所有目标就能达成了。”
参谋们轰然叫好,仿佛一切已经尽在掌握之中。
不过事情没有那么容易。
“还没完呢,别急着高兴,南宋马步军虽然没什么能耐,但是他们的水军非常强,若是不能击败南宋水军,确保长江渡口为我所掌控,我南下大军就有被南宋水师切断后路的风险。
或者说在南渡之前,若是不能击败南宋水师,我们就根本不能安然南渡,所以无论如何,实现陆上突袭的前提就是在水上击败南宋水师,不说全灭,至少也要重创,你们有把握吗?”
苏咏霖看着参谋官们。
这一回,参谋官们没有方才那么意气风发了。
因为南宋马步军的野战能力废拉不堪是事实,南宋水军在水面上肉搏战的能力强大也是事实。
大明水师都是脱胎自南宋水师,可想而知南宋水师的战术水平得有多强。
根据参谋司水战科的研究,相比于前朝,南宋水战技术是有很大的进步的。
第一个进步是战船更多的使用了风力,而且海船面宽底尖,在顺风的时候,海船速度快,载货量大,适合运兵,可以实现一些前朝无法实现的战术,比如抢滩登陆。
第二个进步是车船的普及,虽然车船的原型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出现,但是彻底成熟并且可以投入实战的战斗用踏船还是出现在南宋。
南宋水师有装备八个轮子到二十个轮子不等的大小轮船,而且还在这些大船上加盖木制城堡望楼,安置投石机和拍杆。
这种装备了拍杆和投石车的巨型楼船,适合远攻近守,远攻可以用投石机砸击敌船,近攻可以撞沉或者焚毁对手,功能上比较全能。
当然,海面上风浪大,这样的船只作用不大,但是在内河内湖之中,这样的轮船显然比海船更加适合作战用。
第三个进步就是火药武器的运用,比如装在瓷罐中混合了火药、砒霜和石灰粉的霹雳炮,那就是南宋对付金军的法宝,其余的还有火药箭之类的水战火器,可以说这些火器的使用也是南宋水师的看家本领。
所以南宋水师很强,包括跳帮战在内的水战技术也相当强悍,当年对付金兵的时候,陆军不敢和金兵肉搏,水军却相当悍勇,在船上和金兵肉搏把金兵打的连连惨败。
不过这不代表明军水师就不能取胜。
南宋水师的进步本就被明军水师全部继承,包括风帆大海船、内河用战斗轮船和水战火器等等,南宋拥有的,明军水师都有。
尤其在火器方面,苏咏霖增强了火药的爆炸效能,在火炮技术被点出来之前,用床弩发射的火箭已经成为明军的主战火器之一,也是当世威力最大的火药武器之一。
当初苏咏霖奇袭金军水师的时候,就是靠着大火箭将金军水师打懵掉,然后顺利全歼了金军水师,取得了胜利。
眼下,大火箭是明军独有的主战火器,火药颗粒化技术也是明军独有的战争技术,没有被任何国家学去,且随着火药配比的愈发科学化,明军火药的威力不断提升,比起当初苏咏霖制造颗粒火药的时候更加强悍。
而南宋方面的火药还停留在粉末状、膏状。
虽然火炮技能还没有点出来,但是在爆炸一途上,明军的火药技术人员已经越走越远了,苏咏霖可以确定,宋军使用的火药远远没有明军使用的火药那么强悍。
这是苏咏霖认为明军可以打胜仗的重要依仗之一。
别人没有的我有,这就是优势。
除此之外就是数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4/22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