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1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7/2260


大同社会是传统思想所认定的最高等级的理想社会,为历代儒客所推崇,其理念就是天下为公,一切都是公有,为天下人服务。
权力也好,财物也好,食物也好,都是公有,即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一点,辛弃疾在其他地方没有见到,但是在胜捷军内部却见到了。
胜捷军讲究一个一切缴获归公,一切财富归公,然后由胜捷军组织进行公正科学的分配,分配模式受所有人监督。
除了正常的兵饷和战功受赏之外,胜捷军士兵们没有其他的财富来源,可是他们的生活却得到了极大的保障,并没有忍饥挨饿的情况存在。
光一个一日三餐就已经可以凌驾于其他所有军队之上了,更不用说其他的一些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如衣物、汗巾等等,胜捷军都可以给士兵。
从这些情况上来看,辛弃疾确定胜捷军的确是做到了缴获归公,也用于公这样一件事情。
没有士兵认为缴获归公是一项不合理的规定。
或许他们在其他军队里都是把缴获当做自己的私产,而进入胜捷军之后,就开始认同缴获归公理念。
上至苏咏霖下至刚刚入营的新兵,只要在军营中,他们的吃穿用度几乎一样,没什么不同。
苏咏霖能吃到肉,士兵也能吃到肉,苏咏霖能吃到干饭,士兵也能吃到干饭,只有个别的部队因为训练强度不同,所以饮食方面和一般军队略有不同,待遇较好,比如赤斧营。
这也是军规所认同的。
军官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凌驾于士兵之上。
只有在战场上和训练场上士兵才有听令行动的义务,日常生活中士兵是相对自由的。
辛弃疾基本没有见到胜捷军中有军官打骂士兵或者对士兵使用私刑的情况。
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犯了错误,都是军法司的军法官严格按照军法进行惩戒,并且将具体情况通报全军知悉,没有任何隐瞒。
惩戒之后,情节不重的话,需要军官或者士兵写悔过书,在自己的部队内当众宣读,表示自己认清了错误,然后全军鼓掌,欢迎他改过自新,回到这个大集体中。
这一页就这样揭过去了。
问题要是严重的话,就不会那么简单。
胜捷军内决不允许任何军官对士兵使用私刑,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问题会非常严重。
之前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一名训练军官因为几个新兵连续三次懒惰、不愿意早起训练而气急,从而动手殴打他们,事情传开之后,军法司立刻介入,并且第一时间报告给了最高统帅苏咏霖。
苏咏霖立刻放下手里的事情亲自前来参与处理。
最后的结果是把那名军官撤职,使之成为普通士兵,书面检讨五百字,并且在全军面前做检讨,罚清理军营粪便三个月,还要当众向那几名被打的新兵道歉。
而那几名新兵也因为不遵守军规遭到了惩处,道歉之后被撤销军籍,遣回原籍,家属取消军属待遇,军属收益全部收回,终身不得再次进入胜捷军、农会组织内工作。
等于把他们拉入了黑名单。
然后把这个处理方案公之于众,当时在胜捷军内部引起了很广泛的讨论,大家都认为这样的处理结果能服众,所以普遍认同。
这也对军官和士兵起到了间接的教育作用。
这是胜捷军和其他军队完全不同的地方,也是和大同思想最接近的地方,越是深入了解这支军队,参与到军队的运行之中,辛弃疾就越是能感觉到这里就好像一个微缩的大同社会。
可是他们的指导思想并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那个奋斗者的思想。
甚至于苏咏霖这个开创者对儒家思想并不尊重,甚至会出动军队强行攻打曲阜县城,用武力胁迫孔家人出任曲阜县令。
这毫不尊重圣人的行为,让辛弃疾十分震惊,也完全想不通。
为什么偏偏是这个人让大同社会无比真实的接近了现实呢?
这种矛盾感让辛弃疾极为困惑。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为什么它如此的接近大同社会,却又好像和这一切格格不入似的?
辛弃疾急切地想要寻找到答案。
===一百八十三
我的一切就在其中===
辛弃疾觉得他在指导司内所得到的答案还不够完善。
那是一种成型的成体系的思想,可以指导接下来的行动,却并不能解除他的疑惑。
他迫切的想要知道这种思想的根源到底来源于何方,为什么会诞生。
因为看出了辛弃疾在思想上的混乱,苏咏霖把自己最早给自家人还有工场里的工人们上课所用的资料整理了一下,交给了辛弃疾。
“看看这些吧,我和你一样,也是从小读圣人经典长大的,但是我现在却要走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些,就是我改变想法的根源,希望你看了之后,可以找到解决你的困惑的答案。”
辛弃疾看着那厚厚一叠纸张,伸手接过,点了点头。
“我会全部读完的。”
“嗯,我的一切,就在其中。”
苏咏霖拍了拍辛弃疾的肩膀。
辛弃疾点了点头,回到自己的住所,把这厚厚的一叠纸张摊开来,开始一张一张的细细阅读。
他很快就惊讶的发现这并不是什么长篇大论,而是一些苏咏霖的亲身经历。
他把自己从小到大走过看过的地方、人、事件记录下来,类似于民情咨文,这厚厚的一叠纸张几乎全都是这些内容。
辛弃疾一开始有些疑惑,这和他那种格格不入的思想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关系呢?
可是耐着性子看了一张纸之后,辛弃疾忽然明白了。
这是苏咏霖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近乎于他自己为自己写的自传,写的是别人,也是他自己。
他作为一个生活优渥锦衣玉食的官家大少爷到一个叛逆的造反者这一角色转换究竟是为了什么,他究竟尽力了怎样的思想转变,缘由全都在这里了。
第一张纸一看起来就挺有年份的,记录的是苏咏霖九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南下贩私盐,在松阳县见到很多吃不上饭的人的事情。
那个时候苏咏霖怜悯他们,想把身上的钱都给他们,让他们吃饱肚子,但是他的父亲阻止了他。
他的父亲对他说,你能救他们一时,让他们吃上一两顿饱饭,但是之后呢?
你能管他们一辈子饱饭吗?
这一群人你或许管得了,但是吃不上饭的人成千上万,咱们贩私盐虽然赚得多,也养不起成千上万的人。
所以,他的父亲让他收起良善之心,只对可以利用的人施以恩惠,对无法利用的人则不要管太多,因为他们早晚都要死。
应该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有用的人身上,让对自己而言最有用的人活下来,收取他们的忠诚,获得他们的效力,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那些一看就没有什么用处的泥腿子,则不要有多余的关注。
苏咏霖对父亲的看法十分不满,他认为这样的看法是有问题的。
都是人,为什么要区别对待?
而且比起该救谁的问题,他更加在意为什么这些人会吃不上饭。
想到这个问题关键之后,他这样询问父亲。
他的父亲当时愣了一下,很久之后才说因为天灾人祸,但是人祸显然是最主要的。
地主和官员联手,借着天灾的机会,用各种手段把农民的土地巧取豪夺,让有地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坐吃山空,最后沦为流民。
地主和官员越来越富庶,无地农民则越来越凄惨,能在城里找到工作还好,找不到的,最后就是这样的下场。
苏咏霖又问那些人为什么要掠夺农民的土地?
凭什么?
父亲回答说,因为那些人有权有势,且无比贪婪,他们尽管已经有了很多,但是渴望获得更多,欲壑难填,哪怕全天下所有的土地都被他们占据了,他们也不会满足。
苏咏霖又问难道没有人管束他们,任由他们胡作非为吗?
父亲说,往前历朝历代都有人管束,但是咱们大宋是没有的。
他最后做了总结,认为吃不上饭的人之所以吃不上饭,天灾的原因只占一部分,且不是最主要的,人祸的原因才是最主要的。
所以要让吃不上饭的人吃的上饭,最主要在于解决人祸的问题,不能让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肆无忌惮的掠夺土地。
同时苏咏霖想到往前历朝历代都有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农民的政策,可是有宋以来却没有了类似的政策,这是什么原因呢?
他觉得很困惑,想要去找到答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7/22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