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16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05/2260


当人对周遭大环境感到安全感充足的时候,他就会相对理智、温和,而周遭大环境让人的安全感并不那么充足的时候,人普遍就会变得狭隘、自私、暴躁。
这并不是普通人的问题,是统治者和大环境的问题。
作为统治者,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大环境是很有必要的,也是统治者的使命,达不成这个使命,统治者就是失败的,失败的统治者没有资格怪罪普通人的狭隘、自私和暴躁。
农民的确短视,但是在封建时代的大环境之中,短视反倒是底层民众必备的素养,只有足够短视,才能不被饿死。
当一个人竭尽全力才能勉强果腹的时候,要求他把眼光放长远就是一种暴政。
希望他人拥有长远眼光的同时,首先要考虑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到底能否允许他人拥有长远眼光,否则就是空手画大饼,是要死人的。
所以苏咏霖从来不曾考虑过用更加直接的手段快速完成他的社会改造,他有足够的时间,有足够宽松的国内外环境,历史站在他这边。
集体农庄的成功推行和民众对集体农庄的低抵触情绪证明了苏咏霖对大环境的改良成功了,也证明了明政权运转的成功。
这是大方向。
而小方向上,农民们更多开始在意身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不是生存危机,本身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这是农民开始具备长远眼光的预兆。
苏咏霖对此感到非常高兴。
说到底,农业集体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工农业剪刀差,通过这种剪刀差来为工业发展进行原始的资本积累,以帮助国家实现工业化。
后发国家因为失去了早期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时代的红利,无法通过吃别人来进行原始积累,想要后发制人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只有通过工农业剪刀差的方式来进行。
集体农庄比农民个体户好就好在使得政府的税收对象从数千万的农民个体转变为了十数万的集体农庄,大大增强了政府的税收效率,降低了税收成本,且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工农业的剪刀差,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这对于国家发展工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代价就是农民的生活水平只能长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准上。
然而在苏咏霖这里,对这种原始积累的需求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一来技术还没有到那个地步,想要进行全面工业化其实并不可能,目前还处在一个技术摸索阶段,所以并不需要那么多钱。
二来通过土地革命,他已经从旧统治者、旧官僚和就地主豪强阶级手中获得了巨量财富,目前来说,明国并不缺钱。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这个时代世界上且没有成为西方主导的世界,地理大发现也好殖民也好,都没有开始。
世界尚且处在联通之前的混沌期,大家都没有开启战争迷雾,大家眼中的世界都只有自己立足的那一小块。
所以苏咏霖最该做的并不是通过集体农庄实现工农业的剪刀差来发展工业,而是进行大航海,引领时代风潮,通过地理大发现的红利来为大明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
他完全不需要通过农民的辛勤劳动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他想要推动集体农庄的理由,真的就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国家粮食储备,然后帮助农民们抵御单个农户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
他想让农民们拥有一个集体组织,通过集体的力量对抗自然灾害,实现高生存率。
通过这个集体农庄的存在,实现大明国家土地制度的转变,实现从个人私有到集体公有的转变,以此消灭土地兼并,消灭地主,让地主再也不能出现。
同时通过集体农庄的组织教化改造农民阶级,让他们真正具备集体意识,具备组织意识。
他希望农民遇事知道找集体找组织,遇到不平事的时候,有一个组织可以依靠,遇到强权暴政的时候,可以通过组织抱团进行对抗。
单个农户面对强权暴力是极为脆弱的。
而苏咏霖从古代宗族抱团的行为当中了解到了古代宗族抱团在地方形成势力的最原初的目的就是对抗统治者的暴政。
古代民众通过血泪教训知道了对抗统治者的时候个人的力量是很小的,是难以反抗的,可要是抱团,就不一样了。
后来的封建时代中,皇权面对地方士绅家族抱团的时候所采取的就不是对抗策略,而是怀柔拉拢策略,甚至某些时代皇权还要退避三舍。
这充分证明了集体的力量。
===一千二百二十六
他的诺言===
苏咏霖消灭了地主乡绅阶级之后,面对的是数千万个体化的农户。
数千万的个体增加了统治难度,却也降低了反抗的危险程度,让他们变的好欺负,好压榨,缺少抵抗力,容易分而治之。
这种情况也具有极大的两面性,走向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将直接取决于官府的行动。
苏咏霖活着,他不担心自己,但是他担心自己死了以后的大明。
正如他不允许朝廷发行信誉纸币一样,于是他决定通过集体农庄赋予农民们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一种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全新的组织。
通过这个组织,将很多小个体重新熔炼为一个大集体,对这个大集体进行革命教育,进行公有制改造,使之成为一个小型的公有制集体,践行他的理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05/22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