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第9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2/1622


同时在流程上又进行了部分优化,将精度锁定到了28.9万公里。
等到了迈克尔逊时期,他便又换成了八面镜,使得精度再一次得到了提高。
徐云在图书馆查资料的时候曾经发现。
副本中由于世界线变动的缘故,给阿曼德·斐索启发的阿拉果并未提出测光的思路,他在大学毕业后便一头扎进了波动说的怀抱。
自然而然的。
阿曼德·斐索也就没有在一年前完成自己的齿轮测光实验。
齿轮测光都尚且没有,就更别说傅科了:
傅科比斐索大概晚一年半完成了旋转镜测光,傅科的灵感正是源自斐索的论文。
所以在图书馆的时候,徐云就已经做好了预案,准备将光速测量作为一个切入点。
只是没想到,这个机会会来的如此之快。
当然了。
或许有同学会问:
不对啊。
迈克尔逊的精度不是更高吗,为什么不用八面镜呢?
原因很简单,说到底就两个字:
场地。
你别看斐索测光的步骤好像很简单,示意图上的距离似乎很短。
实际上由于光速实在太快,齿轮根本挡不住光线,斐索的实验一开始是失败的。
他只能不断延长实验距离和齿数,以及提高齿轮的转速,希望能挡住反射回来的光线。
后世网上能找到斐索测光的图示,看起来距离好像很短,但实操中的光路达到了8633米。
至于八面镜嘛......
不好意思。
22英里,多来两个都能去伦敦了。
因此几经思考之下。
徐云最终选择了傅科发明的旋转镜测光法。
其实旋转镜测光法的光路最短可以缩减到20米左右,但徐云为了能让实验更具热度,便选择了五公里这个剑桥大学能腾的出来的数值。
在20米的场地内做实验,和在五公里的场地内演示,吸引来的观众完全将是两个概念。
反正光路和旋转镜转速是符合正相关的,光路一长,对应调整好转速就完事儿了。
当徐云来到场地边上时。
法拉第正与斯托克斯一起站在操作台边,皱着眉头,沉默不语。
他们的表情带着明显的疑惑,但也隐约可见少许的明悟,似乎将将触碰到了某些边界一般。
徐云见状走上前,对着几位大佬依次打招呼:
“阿尔伯特陛下,惠威尔院长,法拉第先生,斯托克教授,晚上好。”
“嗯?”
发觉徐云出现,法拉第顿时像是读者见到了作者更新一般,一把将他拉到了身边:
“罗峰同学,你这套设备的思路是什么?快和我详细说说!”
见此情形。
徐云尚且未作表示,一旁脸色始终有些紧绷的威廉·惠威尔,心头不由微微一松。
威廉·惠威尔虽然发明了‘科学家’这个词,不过他本身的主攻方向还是在哲学领域。
他在物理这块的知识虽不算一无所知,却也相对有些贫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2/1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