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第8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9/1622


这个说法同样是一个传播度很广很广的误解。
1+1=2是一个公理,不需要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并不是为了证明1+1等于一个数字2这么简单。
哥德巴赫猜想的真实意义是:
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用2表示)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用1表示)的和。
比如12=7+5。
当时说陈景润证明了1+2,是指他证明了一个足够大的偶数,可以表示成或者两个质数的和。
或者一个质数(用1表示)加上两个质数的积(用2表示)。
比如100=23+7X11。
徐云上辈子认识一个数学系专业的朋友,他曾经不止一次的和徐云吐槽过这事儿。
每次在听到哥德巴赫猜想是为了单纯证明1+1=2的时候,他都有些血压飙升。
他经常忍不住会去给别人解释一大通1+1=2是定理的真相,很多时候对方还听不懂,着实令人头大——上面的那个头。
最早提到的1+1=2的文献是关于陈景润的纪实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大约是刚刚改X开放时出版的。
这部作品在纪实文学界很有名气,闻名程度不亚于《谁是最可爱的人》。
当时陈景润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想在与公众交流的时候通俗一点,所以采用了一个类比的手法。
结果没想到。
那位记者对于数学不了解,只听进去了一个1+1=2。
从而出现了这个可能是建国以来传播度最广的一次误解。
当然了。
这种误解和那些公知洗脑不太一样,属于行业的壁垒问题,倒没多少恶意。
视线再回归原处。
因此在看到威廉·惠威尔给出的这张试卷后,徐云压根就没考虑这是要让他去证明哥猜。
而是立刻写下了数字2。
十五分钟后。
徐云上交了试卷。
又过了几分钟。
威廉·惠威尔龙飞凤舞的在试卷上写下了一个数字:
100。
见此情形。
徐云的表情毫无波动,甚至有些想掀桌子(╯`□′)╯~╧╧。
开玩笑。
整道试卷最难的一题就是44X12等于多少,这份试卷让鲜为人同学来做都能满分好伐?
只能说威廉·惠威尔这种搞哲学的人心太脏了。
明明不舍得放走小牛的亲笔信,还偏偏装成了一副很有底线的模样,硬生生的把他给唬住了。
随后威廉·惠威尔放下手中的钢笔,主动站起身,像徐云伸出手:
“罗峰同学,我代表三一学院欢迎你的到来。”
徐云也连忙调整好心态,和他轻轻一握:
“今后还请您多多关照,惠威尔先生。”
威廉·惠威尔朝他点点头,取出个盒子将信件暂时封装了起来,随后陷入了沉思。
他在想该如何安排徐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9/1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