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第7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9/1622


目前国内院士们的账面收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基本工资加双院——也就是科学院和工程院的补贴、外加国家特殊津贴,岗位津贴这几部分组成。
这部分的账面收入其实不高,累加起来大概在每个月九千左右。
另一部分则是所在地优待,也就是引进待遇。
目前国内院士待遇最高的高校是中北大学。
待遇为科研启动费200万元、安家费10万元、年薪20万元、来校后分配260平方米住房等。
待遇最高的单位则是双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待遇是200平方米的住房,并一次性给予200万元安家费,启动经费100万。
除此以外。
就是院士们在商业上和其他机构的合作收入了,也就是体制外的科研收入。
这部分收入则有高有低,没有一个定性。
高的分红几千万上亿,低的可能才几十万上百万。
当然了。
说到体制外的科研收入,有些时候大家会有一个很奇怪的心理:
当听闻一位院士靠着科研年入数十万或者百万时,大多数人心中不会有什么其他想法。
甚至会感觉这种收入有些少了。
但如果在知晓某某院士收入千万甚至上亿之后。
很多人的心中,就会产生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了。
其实吧。
以徐云接触到的圈子情况来看。
国内年收入在百万以上的院士非常非常多,除了管理学部你几乎找不到百万以下的院士。
但另一方面。
收入破八位数的数量却真没多少,九位数就更别提了。
实际上体制外的科研收入,依旧是国外要优于国内。
比如之前提及过的布洛芬专利。
其发明人和专利拥有者斯图尔特·亚当斯活着的时候,从博姿公司获得的分红超过了十亿美刀。
甚至在海对面的科学院,院士是可以直接签署代言合同的。
比如dna之父沃森在还没翻车之前,一年光靠代言保健品的合同,收入就在千万美刀以上。
在徐云看来。
专利分红只要来源正当经得起查,就不应该因着收入量级的提高而产生观念上的变化。
至少这种靠着辛苦研发带来的收入,要比某些明星光鲜上无数倍。
至于研发经费方面嘛......
目前欧元对华夏币的汇率是7.0155。
也就是说五百万欧元折合华夏币,大概是三千五百多万。
这是什么概念呢?
目前国内科研总经费的记录是由浙大的杨学明院士保持的。
总金额3.1438亿华夏币,项目数16个。
平均一下。
一个项目大概2000万。
单项最高记录则是由华南理工的唐本忠保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9/1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