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第4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0/1622


见此情形。
徐云内心方才轻松了少许。
在华夏古代,百炼钢和锻制钢是最常见的两种钢铁铸造方式。
以宋代制器局的成品为例,其中的含硫量大概在万分之十一,也就是千分之一左右。
先前提及过。
钢铁中硫和磷每差万分之一,效果都堪称天差地别,截然不是一个概念。
现代钢铁工艺也基本上以这个差值,
作为品级的界定线,分成普通钢、高级钢、特级钢、特级巅峰钢、特级大圆满钢、半步超脱钢等等.....
总而言之。
和现代最普通钢铁的万分之五比起来,
宋代普通钢铁成品差了足足六个数量级。
哪怕是拿制器局中最优质的钢铁成品相比,
也顶多把级差缩短到四点五左右罢了。
因此徐云抱着‘反正任务是搞事’的想法,
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搞了个大的:
他将贝色麦的贝氏炼钢法与明末的灌钢法相结合,
又以本土1956小容积炉子为模板,设计出了一个两立方米的反射炉。
所谓反射炉,指的是一种室式火焰炉。
燃料在它燃烧室燃烧,
生成的热量则靠炉顶反射到加热室加热坯料。
炉内传热方式不仅是靠火焰的反射,而且更主要的是借助炉顶、炉壁和炽热气体的辐射传热。
因此在设计规格上也有一定的要求。
徐云这次采用的为砖砌反拱炉底,厚为900毫米左右,由下而上依次为:
炉底铸铁板、20毫米石棉板、300毫米粘土砖、100毫米捣打料层,
以及最上层砌的镁砖反供。
什么?
你问镁砖怎么来?
将菱镁矿经过高温煅烧,再破碎到一定粒度后成为烧结镁砂,压制后就能得到镁砖了。
考虑到试制备马铁蹄的熔体比和深度较小,因此徐云采用的是129°的反拱中心角.(应该没算错,镁砖300毫米,有没有人验算一下)
这样一来。
炉内温度可以很轻松的达到1600度以上,甚至接近1800。
而除了设备之外,徐云在原料方面也做了一些改进。
比如在烟煤在隔绝空气炼焦,用焦炭代替煤作燃料。
又比如用灌钢的方法脱碳等等。
当然了。
更关键的则是另一个步骤:
增加抽拉的风箱。
这步没啥资源消耗,更没啥人力成本,
就是比较累驴。
接着又过了一会儿,
齐格飞朝徐云举手示意:
“王公子,铁水已成海绵状了。”
徐云快步走到槽口边,
刚一近前,便有一股灼热的气息涌了上来:
“齐师傅,生铁屑都加好了吗?”
“加好了。”
徐云见说一点头:
“那就把铁水切块盛起,
放到第二层,通入氧气。”
齐格飞在先前已经练习过了相关操作方法,因此没费多少功夫,便将灌入生铁屑的铁水转移到了反射炉的第二层。
反射炉第二层的温度要比第一层低很多,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不是煅烧,
而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0/1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