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第4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6/1622


氢气一旦和氧气的浓度达到一定的界限,在反射炉内很容易发生某些迪达拉行为。
因此,
这次徐云选择的是后世标准的实验室制氧手段。
也就是加热热高锰酸钾来收集氧气。
首先徐云通过老苏的人脉找到了软锰矿,这种而一种非常常见的矿石,汴京城中都能找到一大堆。
随后将其与硝酸钾加热,产生锰酸钾,再于碱性溶液中与氧化剂进行电解。
这样一来,就得到了高锰酸钾。
蛤?
你问碳酸钾是怎么来的?
还记得制备氯气时,通过酸梅汤铺要来的硝石制作成的硝酸钾盐桥吗?(见123章)
所以还是那句话:
徐云搞出的发电机和电解池,
远远不仅是为了炫技那么简单。
接着,他又指挥齐格飞,将传输氧气的铜管移到了二层入口。
虽然铜的熔点只有1100度不到,但二层反射炉的温度本就不高。
加之铜管只是连到槽口,
因此可以不用考虑铜管会融化的情况。
“小心点...慢慢捅进去...它很敏感的...准备,要出了....你看好点,别让里头的水溅出来....”
铜管中连接着老苏设计的自吸泵,随着阀门开启,大量氧气很快被输送进了第二层。
这些纯氧迅速与海绵状钢水中的碳、磷、硫结合,氧化后逸出通过驴兄拉动的鼓风口溢出。
短短两刻种过后,便将钢水的纯度拉伸到了一个极其高的数值——相对于这个时代而言。
“可惜啊...可惜....”
看着已经进入最后阶段的钢水,徐云不由微微摇了摇头。
一旁的王禀见状,不由问道:
“小王,你在可惜什么?”
徐云叹了口气,说道:
“咱们准备的时间不够,相关技术设备也不足,硬件条件有些差。”
“所以理论上铸造出的成品钢铁,耐久度至多只能达到寻常钢铁的十五倍左右......”
王禀:
“o_O?”
徐云并没有注意到王禀的表情,这个在王禀看起来很装X的话,其实是他的真实想法。
毕竟若是有条件的话。
不需要太多步骤,只要往钢水中再加入镍和铬,便可以很轻松的再将钢铁的质量提升十倍——也就是一个量级的差距。
可惜的是。
世界上的红土镍矿,
主要分布在赤道线南北30度以内的热带国家。
本土虽然也有一些红土镍矿存在,但都分布在西北和东北,不在中原。
比如陇右,比如柱州,比如白山松水。
其中后两者目前都不在宋朝版图之内,陇右虽然隶属于宋朝,但却是和西夏征战的边疆重地。
眼下的陇右主要以防守工事为主,在资源开发方面,远远没有达到后世的程度。
因此徐云进一步提纯的想法只能胎死腹中,等待后世的幸运儿发现了。
又过了一个时辰左右。
他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便对齐格飞道:
“齐师傅,时辰已到,剩下便交给您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6/1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