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第4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3/1622


你这样想象:
你和另一个人面前,都放有一个大麦芽糖糖块里混了很多沙子。
你技术先进,可以把糖块溶解,用布把沙子滤掉,再蒸发水分把糖块重新凝结出来。
另一个人却只能把这糖拉成长条,用镊子挑沙。
挑完一轮,把糖再对折搅和一阵,把内层的沙子暴露出来再挑一遍。
一遍又一遍,他就是挑一百次,也还远远没有到你的水准。
挑一千次,大概可以做到略带灰色,但肉眼已看不见可见的沙粒。
你要他再挑,他就做不到了。
而这些沙粒便是钢铁的断点,肉眼虽然看不到,但在使用过程中一碰便会碎。
所以王禀的顾虑也是很有道理的:
三十二万斤的钢铁就是一百六十吨,这可不是一个随随便便能够拿出来的小数字。
后世有种传言,宋神宗时期钢铁年产量高达15万吨,堪比17世纪欧洲的总和。
但这实际上呢.....
这是个错误的数字。
这个数字的出处源自罗伯特·赖特《非零和博弈:人类命运的逻辑》:
【如同一般市场经济体,大规模生产在中世纪的中国开始显示出优势。当时已经出现拥有多达500台织布机的丝绸厂以及上千名工人的制铁厂。11世纪末,中国每年能够生产15万吨铁,而整个欧洲在1700年才能达到这样的产量。】
根据比较详实的《宋代的铁钱与铁产量》考证,宋朝平常的铁产量大概是五万吨。
进一步精炼出的钢大概在三四千吨左右,不会超过五千吨。
剩余相当部分的铁,则被拿去生产起了铁锅。
在这种产量基础上。
若是能保证马蹄铁数年甚至一年一换。
那么朝廷咬咬牙,或许还真会支出这么一笔资源。
可若是没跑个几趟蹄铁便会开裂,朝廷就不可能会去当冤大头了。
实际上。
元朝之所以能普及马蹄铁,也和元朝时期钢铁冶炼技艺进一步提升有关系。
在元朝之前哪怕是欧洲,马蹄铁也不是所有军队都会普及的。
看着一脸顾虑的王禀,徐云不由微微叹了口气。
可恶啊。
自己要是个鲜为人该多好.....
随后他深吸一口气,看向王禀,说道:
“王校尉,不瞒您说,风灵月影宗曾经出现过位叫做科比的铁匠。
“他每日凌晨寅时便晨起,足足花了数十年深入研究,最终研发出了一种可以令钢铁进一步精炼的技艺。”
“这种技艺并不困难,成本也不高,却能使百炼钢耐磨十倍以上.....”
哐啷——
徐云话音刚落。
一旁的王禀一个没忍住,手中的酒杯跌翻在地,碎成数片。
但他却丝毫没有在意脚底下的碎片,而是直直的盯着徐云:
“小王,你所言为真?”
.........
------题外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3/1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