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第3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6/1622


不过与惠更斯设计有所不同的是,徐云对力矩方面进行了一些优化:
一来是加了两根辅助绳,缩短了左侧的偏转力。
二便是先让驴去给发条蓄力,接着再通过发条提供推力,省去了人力的支出。
发条形变产生的能量持续时间很短,但瞬时量级却很大,对于精加工来说是个相当合适的工具。。
反正那头驴也是老苦力了,辛苦就辛苦点吧。
说到头还是那句话。
驴再累,关徐云什么事呢?
总而言之。
按照徐云的规划。
整个望远镜的制作耗时,大概需要一个月左右。
预计在八月中旬上下,便能进行第一次星空观测。
至于显微镜嘛.....则要简单一点。
毕竟整个过程中最困难的一关,已经在不久前被老贾他们解决了。
哪怕没有干涉仪进行辅助,显微镜级别的小口径透镜还是不难制备的。
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代加工玉石的技术就有些类似透镜制备,并且形成了产业。
那种性质甚至已经超过了“雏形”的概念,都可以归属到早期应用的范畴了。
只是那时候没有光学的详细概念,先民们算不出K(θ)的函数而已。
因此眼下有了相关曲率半径的数据,在徐云拿出曲率设计图后五天不到,齐格飞便带来了个好消息。
“王公子,幸不辱命。”
院落中。
齐格飞指着石桌上的三个小盒子,笑着道:
“公子所需的两类镜片都已制作完毕了,就在这几个盒子里头。
左侧盒子中的镜片倍数最低,中间其次,右侧的则倍数较高。”
徐云朝他道了声谢,没急着去验收,而是先从随身的袖带里取出了一副由羊肠制成的手套。
羊肠这玩意儿,在古代其实不算在美食的“羊杂”里的,而是另有所需:
它经常被用作小雨伞,甚至唐朝开始还有官方的店铺售卖羊肠套。
因此在橡胶工业趋近于无的古代,它其实是个非常优良的手套材料。
只要通过之前制备的高浓度酒精浸泡去味,基本上和后世的橡胶手套没太大区别,
至少做些基础实验那是绰绰有余的。
戴上手套后。
徐云按动开关,
打开了三个盒子。
只见此时每个盒子的中心,
赫然都摆放着一枚灵巧的小透镜。
按照齐格飞先前所说。
其中左边的是十倍目镜,中间和右边的分别是40与100倍的物镜。
对显微镜有基础了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
目镜倍数x物镜倍数,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但你别看10X100和25X40的放大倍率看起来同样是1000,
实际上,二者的成像效果却差异很大。
因为目镜反馈的是虚像,
倍率并不需要太高,
真正决定显微镜分辨率的镜片,
主要在于物镜。
不过高倍率的物镜好是好,但它的使用要求也是非常麻烦的。
比如它需要配合滴油才能使用,
也就是术语上的油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6/1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