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第3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0/1622


古代的华夏先贤,其实是知道360这个概念的:
先民在进行天文观测时,所采用的分天体圆周为365+1/4度的分度体系,这其实已经无限的接近于360度方法了。
奈何遗憾的是。
在天文之外的其他测量角度的场合,先民们压根不使用这一体系。
因此。
这种分度方法对华夏角度计量的建立不能起到任何作用。
所以在一些营销号嘴里你会看到什么“华夏其实才是第一个定义360度的民族”的说法,其中用到的就是天体分度体系——很遗憾,后面半句话没问题,但整句话是错误的。
或者举个现代点的例子,应该就更能明白怪在哪里了:
这大概就有些类似21世纪,有个科学家正确的解析了高维空间的概念,但他不把这个概念用到科研上,而是拿来做成了和电影某类基础设定,偏偏这套设定还被很多电影沿用了,所以几乎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听过这种设定。
但在科研界,所有人仿佛都忽视了这个设定一般,只去钻研各种低效率的判断。
这确实一种很奇怪的情况:
因为天体圆周也是通过列圆方式确定的,以先民们的智慧,不可能想不到这回事才对。
因此在后世的一些民科圈里,有些人就提出了一些神神叨叨的猜想。
比如说古代先民的认知被屏蔽啦、有关角度的碎片被抽走了等等。
甚至还有因此鼓吹256度说的,相当奇葩。
话题再回归原处。
无论先民们采用的是哪种分角方式,在分好角度后,都必然要进行另一个步骤:
测量。
也正因如此,曲尺便出现了。
这是一种一边长一边短的直角尺,也有较为特殊的圆弧曲尺。
在一些地方,这玩意儿也称角尺,俗称拐尺。
只见此时此刻。
刘益正拿着曲尺,测量着透镜的角度:
“丑角中刻....午角下刻....亥角上刻....寅角上刻....”
上刻下刻中刻。
这应该是刘益自己想出的一种分类,相对于24分角又进行了一次精细化。
但纵使如此。
也不过是达到了72分的精度而已,离360分足足差了五倍。
而要校精这五倍的差值,有且只有一种方法:
通过不断调整透镜角度,收集大量的对应信息,从中一步步的筛出最精准的答案。
徐云见状,眼中闪过了一丝不忍。
要知道。
这可是整个过程中最基础的一个环节。
后世只需要三到五个测绘数据就能锁定的某个区间,老贾可能需要一百多组。
毕竟这有个开方过程呢,等于计算量一下提高了很多倍。
随后徐云张了张口,想要将角度的概念告诉刘益和老贾他们。
但犹豫再三,他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毕竟按照他的本意,这次的凸透镜推导,自己真不能参与太多.....
如果告诉了老贾角度概念。
那么入射角和出射角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0/1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