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第1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2/1622


看完徐云的论文摘要,莫顿的心中隐隐对自己一开始的判断产生了怀疑:
这份论文的内容,看上去似乎不止是第四代吡虫啉那么简单啊......
毕竟如果只是与信息素进行合成,完全没必要讨论3,11-二甲基正二十七烷-2-酮的相关问题吧?
带着这种心理,他继续看起了正文。
随后刚扫了没几眼,莫顿的眼睛便亮了起来:
“cyclization(环化)?还是用的过渡金属?好思路!”
接着他一行行的看了下去,唯独在5-环氧-1-十六碳炔环节稍稍停顿了几秒钟:
徐云并没有详细描述5-环氧-1-十六碳炔在定温下的变化,附上的图示也略微的简洁了不少,这就像前面还在耳鬓厮磨,转眼间就快进到了根深蒂固了一般。
不过莫顿也没太过在意,毕竟只是一个过渡的中间环节罢了,后续才是关键。
“lthf.....”
“合和子引物....”
莫顿就这样一行一列的看了下去,越看越入迷。
说起科研成果论文,很多人可能都会有种疑惑:
既然先进科技都是保密的,那为什么还有好多所谓的科研成果论文发表呢?
原因很简单。
一来呢,是发布方大多会在论文发表前申请了专利。
也就是先申请专利,后发表论文,这样可以在法律上保证自己的利益。
二来则是论文内容并不是一味的公开所有信息。
论文通常都是一些理论的东西,比如化学反应的原理,材料的主要成分(含量极低的但是非常重要的成分通常都保密),合金的金相组织等等。
这些都是可以公开——或者说无论公开与否,竞争对手通过分析产品都能得到相关信息。
剩下一些关键的信息,论文通常都是不会触及的:
比如关键工艺过程参数,温度,压力,成分配比,催化剂的成分及状态等等信息都是保密的。
加之论文通常都是实验室状态,并不是大批量生产的状态,实验室小批量状态和工业化生产状态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
所以论文很多时候阐述的都是一个思路,很少会有人把核心技术全盘托出,也就三哥曾经傻乎乎的透露过一次。
当然了。
数学论文除外。
四个小时后。
莫顿一脸感慨的呼出一口气,脸上忽然浮现出了一丝看热闹的表情:
“拜耳的实验室...森下制药的龟野项目组...罗氏的airc实验室...
没记错的话,这些实验室目前都在研发第四代的吡虫啉或者呋虫胺吧,而且投入的资金都不在小数.....
啧啧,这下子有好戏看了。”
随后他将目光放到了作者栏上,头一次正视起了那个名字:
“第一作者.....”
“徐云.....”
.......
===第八十七章
更高层的目光(第三更)===
“什么?外审编辑这么快就有回复了?”
办公室里,田良伟放下手中的保温杯,有些意外的看向徐云:
“这才过去一天吧,啧啧,老莫这人还真挺讲义气的嘛。”
看着面前这个一脸‘老子朋友就是牛x’的小老头,徐云不禁微微翻了翻白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2/1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