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第15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88/1622


最终的思索之下,徐云锁定了三个切入点∶
重力梯度仪的发射平台、反馈数据的测量模组、以及共振变量的消除模块。
其中一三两点都涉及到了航空和工
程学,不能说和徐云的专业没有任何关联吧,至少难度很大。
所以三个切入点中最合适的,便是测量模组。
在传统重力梯度仪中。
测量模组主要是以类陀螺仪的设备为主,精度方面基本被限制在是10个-6以内。
至于再往上的测量方式嘛……
那就已经脱离了经典物理,涉及到了微观领域。
比如此前所说的GOCE卫星。
它就是利用两个垂直间隔一米的两个超冷铷原子云进行差分测量,从而获取高精度数据。
只有微粒的尺度,才能保证更高量级的精度。
而很凑巧的是……
铷原子的差分测量……
恰好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范畴。
啥叫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咧?
它的缩写为BEC,是量子物理中最经典的模型之一。
1924-1925年左右。
老爱同学根据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原理,推断出当温度低于一个临界温度时,一堆没有相互作用的玻色子就会慢慢地占据相同的“轨道”,形成一种“凝聚”。
用人话来翻译一下∶
天气冷的时候,动物们都知道要抱团取暖。
毕竟冷嘛,挤在一起就舒服点。
而基本粒子之一的玻色子也一样。
温度高的时候也可以到处跑,但是温度低了,自己的能量也低了,跑不动了,就都在能量低的地方抱团取暖。
等到温度低得不能再低了,不管老实的还是浪荡的玻色子,无论你原来是什么成分,大家谁都不嫌弃谁,都聚在一起,不排斥彼此,相亲相爱的共同面对极度的寒冷。
这就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这个模型在芯片技术、精密测量和纳米技术等领域都有美好的应用前景,上世纪90年代后有关BEC的研究迅速发展,观察到了一系列新的现象。
如BEC中的相干性、约瑟夫森效应、蜗旋、超冷费米原子气体等等……
截止到2022年。
全世界已经有数十个实验室实现了8种元素的BEC,相关工作已有6人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没错!
看到这里,聪明的同学相比已经记起来了∶
BEC的数学模型,正是徐云在物理的研究方向!
这个方向甚至不是选修课题,而是他的主阵地。
而历史上第一个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物质……
就是通过铷原子完成的。
从这个角度切入,徐云可以非常完美的链接到重力梯度仪设计。
也就是【大佬,我发现了XX原子/粒子,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下的测量量级比铷原子高,目前铷原子在实验室外唯一的用途就是重力梯度仪,所以咱们是不是能试试运用在重力梯度仪】云云……
完美JPG。
只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88/1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