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第15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57/1622


秦汉的玉玺个头都并不大。
比如陕历博有一枚高仅2厘米、边长2……8厘米、重才33克、以现代人的眼光看着完全不起眼儿的玺印。
但它却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两汉时期等级最高、中国年代最早且唯一的一枚皇后玺印。
玺体为正方形,钮为高浮雕的匐状螭虎;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
该玺是1968年被当时还上小学的孔忠良在XY市狼家沟水渠旁捡到的,此地在吕后与刘邦合葬的封土之西约一千米的陵园之内,因此有专家推测可能是吕后的佩印。
另外根据三国志记载。
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上有篆文八字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同时三国志在这段引用的是韦昭的《吴书》,是吴国的官方史书。
这段描写也是玉玺形貌最早、最重要的记载。
一汉寸等于2……其中方圆指的是周长而非边长,也就是传国玉玺的尺寸大概就2—3厘米。
另外和氏璧的厚度也能作为相关证据。
'壁'在古代是一种扁平型的玉器,中间有个小孔。
尔雅·释器有云: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肉指的是边,好指的则是孔,边为孔径的两倍便是璧。
具体各位可以搜索商朝玉联璧或者汉代青玉玉环玉璧的图片看看。
也就是说。
卞和的那块玉石被打开后,楚文王派玉人打磨成了扁平的'壁',进行了一创。
接着秦始皇把'壁'再抠出了玉玺,属于二创。
因此玉玺的厚度就被固定了。
截止到20222年,华夏出土最厚的'壁'也只有两厘米左右。
当然了。
再厚的玉器不是没有。
但它在古代叫做玉琮,和'壁'是两码事——华夏古代礼乐的记载极其严苛,不可能会犯把玉琮叫成'玉壁'的失误。
目前秦汉出土的玉印边长最长的就是上头提及的皇后玉印,其次是滇王金印和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玉印。
刘胜的玉印边长为2……7厘米,滇王金印也不过每边长2……4厘米,印身厚0……7米,通纽高2厘米,重90克。
因为那时候的印章是盖在封泥上的,类似西方的火漆,清代玉玺在竹简的年代根本没法用。
实际上。
玉玺是在造纸术发明后才越做越大的。
又比如鲁国故城乙组52号墓中出土的一块大玉璧,外径32……8厘米、孔径11……6厘米,但厚度才0……6厘米—0……7厘米。
而这块育碧,已经目前为止战国时期最大的玉璧了。
因此真正的汉制传国玉玺,远远没有影视作品里那么大。(还有一种说法是玉玺用的蓝田玉,那大小就不受厚度影响了,但和氏璧→传国玉玺是接受度最高的一种说法,我采用的也是这种)
「传国玉玺啊……」
看着手中的玉玺,徐云的心绪前所未有的复杂。
当然了。
这股复杂纠结要不要自立为王啥的没关系。
而是作为一名华夏人,谁没有玉玺情节呢?
这种情节和迷信「天命」无关,而是一种刻进了血脉里的礼乐传承。
透过玉玺。
徐云仿佛看到了遥远的岁月之前,一位又一位皇帝立于丘坛,带领先民向天祈福,周围编磬、编钟、鎛钟齐名,东南燔牛,特西南县天灯,烟云缥缈,烛影採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57/1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