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第15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32/1622


高速发展了一段时间后,外科技术在最近十几年也遇到了瓶颈。
传统缝扎、电切电凝、超声刀等止血吻合方式尽管可以有效止血,但是也不可避免的会带来对机体的二次损伤——例如物理损伤、电损伤、热损伤等。
而这些损伤呢,可能比手术本身损伤还大。
因此一直以来。
医学界和生物学界都在寻找一种合适的、有效的止血物品。
目前外科最常用的工具有两种,分别是氰基丙烯酸酯聚合物以及纤维蛋白胶。
其中氰基丙烯酸酯聚合物就是502的主要成分,它有个致命问题:
这玩意儿在含水的湿润环境下会逐渐分解。
它分解后不但会产生甲醛等毒性物质,而且其强度会随之下降甚至消失。
而这对于血管外科吻合来说,就存在很大的风险。
因此直到目前,它仍只能应用于皮肤表面的粘连。
纤维蛋白胶则常用于术后止血。
这种粘合剂使用了从血浆中分离的纤维蛋白原,并用凝血酶将其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凝块。
这些凝块有一定粘性,但无法形成牢固的联结。
而且48小时内就会被降解。
另外。
其由于纤维蛋白原的特性,会导致手术部位广泛粘连,对未来可能手术造成风险。
所以虽然在2022年,大家偶尔能在某音某手之类的营销号上看到类似的生物技术突破。
但实际上基本都是夸大营销或者实验室层面的成果,距离现实投产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
说句听起来有点夸张、但其实挺符合事实的话:
想要知道这种救命类物品是否已经作用于现实,最权威的地方反而是那些末日焦虑症老哥聚集的论坛或者贴吧。
这方面的消息他们灵通到了很离谱的地步,甚至有些魔怔了。
因此截止徐云穿越之前。
高强度止血明胶或者凝胶的成果寥寥无几,更别说这种可吸收的止血明胶了。
目前民用领域最好的两款产品,分别是霓虹小林和德国SOS的液体创可贴。
但它们的使用条件依旧比较局限,气味也不咋地,优点就是相对防水和不容易过敏。
至于军用嘛......
看大毛和二毛公布的一些视频就知道了,用的还是CLS的颗粒无机止血剂叻。
更关键的是......
这一项技术可不同于五代吡虫啉,它除了自身潜在的经济价值之外,学术领域的含金量同样不低!
此前在提及吡虫啉的时候曾经说过。
吡虫啉是属于经济前景广阔、但学术价值一般的技术。
而这款凝血明胶却不一样。
它一旦能被合成,即便暂时做不到规模化量产,也至少是个S主刊级别的成果!
这可不是意淫或者口嗨,这是有先例可寻的。
例如DOI:10.1126/sce.aah6362,这就是一篇凝血明胶相关的sce主刊论文。
毫无疑问。
如果徐云能够将这项技术变成现实,那么它将会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技术。
同时由于研究者众多,也不存在小黑子露出鸡脚的风险。
从布局角度上来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32/1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