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第14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47/1622


不过徐云并没有给他解释的机会,而是接过小麦的话,再次给他补起了刀:
“特里先生,光源,镜子,和成像板,它们的运动方向都是东...或者说正右方——因为相对以太运动嘛。”
“也就是说,光源和镜子一的运动方向是沿着O点与
M1点所在的直线上。”
“而镜子二的运动方向,则是沿着M2点和A点所在的直线上。“
“在以太参考系中,由于光线出发的时候瞄准的是A点,当镜子二从M2点的位置平移到
A点的时候,光线正好到达A点。”
“接着被镜子反射回B点,如此一来......光程差上其实不存在任何问题。”
“所以特里先生,你所说的漏洞,在数学角度上根本不存在!”
这一次。
不少人也跟着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徐云说的道理非常简单,也很好理解。
比如读者老爷开的汽车有左轮和右轮,左轮和右轮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你汽车的宽度。
也就是连接左轮和右轮的传动杆的长度,在任何时刻都是固定的,即便车在运动。
可是在地面参考系中。
运动中左轮现在的位置和右轮两秒后所在的位置、这两个空间位置之间的连线距离,却并不等于你左轮和右轮之间的距离。
假设此时此刻。
有一只小老鼠从汽车的左轮沿着传动杆跑到汽车的右轮,小老鼠相对于地面的运行轨迹是一条斜线。
而这条轨迹的长度,并不等于传动杆的长度。
这就是参考系导致的光程差。
因此在数学上。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已经把光程差给考虑进去了。
当然了。
或许有同学会问:
比起汽车光的速度要快很多,那么这个光程差难道真的不存在任何误差吗?
答桉其实是否定的。
但这个数值实在是太小了,小到即便是在光速的计算过程中,也可以被忽略。
这是有实际数据做支撑的现象,来自引力波。
早先提及过。
引力波探测器LIGO,说白了其实就是个大号的迈克尔逊莫雷装置。
每一组LIGO探测器有两个互相垂直的长臂,利用激光,LIGO可以测量两个互相垂直的长臂的长度。
LIGO的长臂实际上是高度真空的长管,在每条长臂的两段悬挂着直径34厘米的反射镜。
LIGO探测器利用激光干涉,不间断的测量每对反射镜之间的距离,精确度极高。
目前LIGO探测器一共建成了两座,分别位于海对面的华盛顿州和路易斯安那州,两地相距3000公里。
引力波以光速传播,因此如果一束可探测的引力波扫过地球,两座LIGO探测器探测到信号的时间将有10毫秒量级的时间差。
同时在欧洲,还有两座非常类似的引力波探测器称作VIRGO,多个探测器联合进行工作。
人类第一次发现双黑洞合并的引力波是在2015年9月14日燕京时间的17点51分,公布于2016年2月11日。
第一次发现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则是在2017年10月16日。
当时包括华夏在内,多国科学家同步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接着又观测到了好几次现象,记录的事件名称都是GW+6位数字。
而在GW190521这次事件中,LIGO第一次检测到了光程差:
信号源距地球约五吉秒差距——一吉秒差距约相当于
32.6
亿光年,光程差约为27.3%个原子大小。(d/10.38/2041-8213/aba493)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47/1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