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第13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73/1622


徐云的眉头便是微不可查的一皱。
上辈子在写小说的时候,徐云曾经听某位读者说过一句话:
能让西方纪念称赞的东方人,一般没几个是好人。
这句话虽然有些极端,严格来说准确率并不高。
但至少在希生身上确实是一句真理。
‘希生’其实并不是这位小老头的真名,这个词是希先生的简称。
类似粤剧里经常看到的‘陈生’、‘王生’之流,属于粤省的独有称呼。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
希生的真实姓名早已无从考证,但他曾经做过的一些事情却足以令他他遗臭万年。
希生登场的时间是1845年前后,那個时期大家都知道,由于一鸦的缘故,买办行业非常发达。
在粤省一带,买办甚至按职能分成了“商馆买办”和“商船买办”两个类别。..
前者主要负责洋商在商馆内部的事务,包括商务往来和个人项目等等。
后者则主要负责外国商船来华入关事务和商船人员的生活,有些像是跨境中介。
与此同时呢。
那个时期东方虽然被动的开放了国门,但还有很多事物在外国人眼里极其神秘。
很典型的代表就是东方的船只。
当时清政府严禁对外国人出售船只,中式帆船最远只到过爪哇和苏门答腊,甚至没有进入过印度洋。
所以对于遥远的英伦半岛来说,中式帆船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新物件。
于是呢。
当时有四个英国人以粤省商人的名义购买了一艘大号的中国式帆船,招募了30名广东水手,一路开始向老鹰那边前进。
那个粤省商人就是希生,那艘船便是赫赫有名的耆英号。
耆英号后来抵达了老鹰地界,以主题公园的名义对外展出,四个英国人赚的盆满钵满。
于是他们又在1848年前往了伦敦,成为了历史上到达英国的第一艘东方船只。
上到维多利亚女王,下到平民百姓,争相上船参观。
希生则穿着自己离开本土时定制的四品官服,四处结交英国权贵,
并且最终在第一届万国博览会的开幕现场,混了个相当靠前的位置,还被记录在了油画中。
在开幕式上。
“希生”穿着中国官服,摆出“中国老爷”的架子,和各国使节一起站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左右两边。
据当年《匹茨菲尔德太阳报》的报道。
当现场的唱诗班唱起《弥赛亚》时。
“希生老爷”抑制不住激动心情,从外国使节、达官贵人中走到女王面前,优雅地向女王行礼,大肆赞美伦敦的繁华兴盛,甚至称英国的太阳都要比东方的亮。
这一幕是不是有些熟悉?
没错,几年前也有一个东方留学生,在老美某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说过一句“这里的空气是如此的香甜”。
二鬼子这玩意儿,从来都没有消失。
后来希生得到了女王的奖赏,允许他在伦敦自由贸易。
于是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希生一直在做一件事:
将东方的宝藏卖给英国人。
目前已知经过希生之手的文物便超过了六百多件,有超过四百件存列于大英博物馆中,还被英国人无耻的写下了‘自希生处购得’之类的简介。(britisheu.可查,光是标注关键词的就有423件)
在如今这个时间线。
希生虽然只是个跟船前来的随行人员,没能像原先历史中那样瞒天过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73/1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