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第12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24/1622


“第三块发光微弱......”
“第四块区域有明显的分界,在分界线上发光最强,后逐渐变弱......”
“第五块表现为过渡区域,即原先的法拉第暗区......”
法拉第一边观察一边叙述,语气隐隐的有些颤抖。
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心理准备,大致能猜到实验现象会比较有冲击力。
但如今看到这排列分明的六块区域,他的心中依旧遏制不住的冒出了一股复杂的情绪。
在12年前,他真的以为辉光管中只有一块法拉第暗区而已......
他就像一位鱼汛期丰收的渔民,在某片滩涂抓到了一条鳗鱼。
他大致能猜到那个方向的海里或许能找到更多的鳗鱼,但他却看上了另一个方向的墨鱼群,于是放弃了这里。
没想到随着精度的提高,别说光线之后的‘深海’了。
连法拉第暗区这块原先被他以为‘仅此而已’的滩涂附近,实际上都埋藏着一头头的野生大黄花鱼.....
而另一边。
看着疯狂记录着现象的法拉第等人,徐云的表情则依旧相对淡定。
他在后世不止一次的做过辉光实验,对于现象本身其实依旧见怪不怪了。
而且实际上。
辉光放电过程中出现的区域不是六块,而是七块...或者说八块。。
其中第一块叫做阿斯顿暗区,它是阴极前面的很薄的一层暗区。
在原本历史中。
它要到1968年的时候,才会由F.W.阿斯顿于实验中发现。
在这块区域中,电子刚刚离开阴极,飞行距离尚短。
它们从电场得到的能量不足以激发气体原子,因此没有发光。
紧靠着阿斯顿暗区的则是阴极辉区。
由于电子通过阿斯顿暗区后已具有足以激发原子的能量,因此在阴极辉区恢复为基态时,这片区域就发光。
后面则分别是克鲁克斯暗区、负辉区、法拉第区域以及正辉柱区。
至于最后一块没被法拉第发现的区域嘛.....
它其实是两个小区间的统称,叫做阳极辉区和阳极暗区。
这两个小区域形成的条件要求比较高,只有在阳极支取的电流大于等离子区能正常提供的电流时才出现。
因此它们在放电现象中,一般都不会被视作常见区域。
而在以上所有的区域中,最重要的是正辉柱区。
这块区域中的电子、离子浓度约10^15~10^16个/3,且两者的浓度相等,因此称为等离子体。
实际上。
这部分区域对于辉光现象本身而言可有可无,在短的放电管中,正柱区甚至会消失。
但在衍生领域,这玩意儿却骚的不行:
近代微电子技术中的等离子体涂覆、等离子体刻蚀,等离子体物理,核聚变、等离子体推进、电磁流体发电等尖端科学技术全都和它有关系......
同时这些技术和正辉柱区的关联不是那种稍微沾边的边角毛,而是实打实的基础研究支撑之一。
当然了。
目前的法拉第等人还不知道这些区域在今后会造成何等大的影响——他们甚至连第七块区域都没被发现呢。
受时代视野的影响。
他们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些什么,又让这个时代一百多年后的高考难了多少分......
记录好相关数据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24/1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