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第11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51/1622


上一章便提及过。
以冥王星与地球的距离来说。
能被用非射电类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卫星,它的体积一定不会小到哪里去。
最终天文界通过1985年至1990年之间冥王星和卡戎相互掩星和凌星的现象计算,确定卡戎了的直径大约是冥王星的一半。
这两颗天体互相潮汐锁定,形成了一个双矮行星系统。
也就是说。
它们的质心都位于冥王星以外。
这就相当于两个天体形成了一个概念上的‘组合星球’,这个组合星球施加的引力就和天王星的轨道对不上了——具体情况可以再去看看此前举过的那个铁球掉入沙地的例子。
换而言之。
冥王星的发现其实是有些误打误撞的数学巧合......
于是受此影响,天文学家们才会展开对柯伊伯带天体的观察。
再然后的事儿,就是sedna,2004
vn112,2007
tg422,2010
gb174,2012
vp113,2013
rfs99这六颗天体的发现了。
它们的轨道有些某种微妙重合,高度疑似受到了某些外力的牵引。
于是让天文界做出了在奥尔特星云一带,可能有一个之前未被发现的巨行星或者橘子大小黑洞的猜测。
当然了。
考虑到部分笨蛋...咳咳,鲜为人同学对于天体观测的知识储备远远不足的情况,这里再科普一个知识。
那就是科学家们到底是怎么找寻系内行星的——这里的行星包括小行星。
系外行星的观测方法此前已经介绍过了一次,此处就先省略。
总之就是多普勒法和凌星法,另外还有微引力透镜和日冕仪等等。
至于系内行星呢,方法很简单:
大部分时候。
恒星在空中基本不动,行星则会以一定的角速度变换位置。
所以只要用图像自动搜索软件去对比某个周期——比如说半年或者一年内的图像,再筛选出角速度大于某个角秒的的星体就行了。
一般来说。
国内默认的数值是每小时1.3角秒以上。
国际则是每小时1.5角秒。
正因为对于这种方式的不了解,导致很多人都存在有一个思维误区:
小行星和系内行星都是哈勃之类的望远镜拍到。
比冥王星更远的系内天体,普通天文望远镜看不到它们。
这个思维大错特错。
举个例子。
此前提及过阋神星,它距离地球足足有97个天文单位——一天文单位1.5亿公里,也就是冥王星的2.5倍。
你猜猜迈克·布朗发现它的望远镜是什么规格?
答案是1.2米的反射式望远镜,生产工艺是1780年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不过在光路上经过了一些改良。
但这和工艺没关系,与设计思路有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51/1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