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第1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9/1622


一个看不见的深坑,内中存活着数万只蟑螂,一个人在外部失去重心坠下,然后被蟑螂淹没.......
噫...
徐云连忙将这个画面驱逐,将心思放回到了操作台。
吡虫啉作为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的作用体生物毒药,它的运作原理主要是通过干扰害虫运动神经系统使化学信号传递失灵,从而将目标从生理角度杀灭。
至于它的传播原理则有两种。
一是通过物理糅杂的胶饵吸引蟑螂,蟑螂的化学感知范围足足有两百米,因此很多蟑螂闻着味儿就会跑过来啃毒药了。
但这种情况可以吸引的蟑螂终究是少数,吡虫啉真正杀虫的效果在于第二类。
也就是......
蟑螂的同类相食。
没错,蟑螂是会啃食同类尸体的。
活蟑螂喜欢吃死蟑螂的尸体和排泄物,所以平时走在路上的时候,偶尔可以见到一些被掏空了尾部或者头部的蟑螂尸体,那都是同类相食所留下的遗骸。
吡虫啉的传播便借助了这种习性,只不过吡虫啉可以作用的代数普遍不超过三代,而且死去的蟑螂是不会携带信息素的,因此吸引同类的效果有限。
目前国内最好的民用吡虫啉胶饵当属拜耳生产的拜灭士,价格昂贵但是效果惊人,一滴米粒大小的胶饵大约可以持续杀死60头蟑螂,代数在二到二点五代之间。
除此以外则是知名的藏狐小亮老师曾经分享过一个配方,也就是硼酸粉+糖+土豆泥。
硼酸粉和糖比例1比1,土豆适量为了可以捏团,各个角落放一点就绪了。
起作用的主要是硼酸粉,蟑螂吃了可以让它们缺水致死,糖是为了吸引蟑螂,土豆是为了捏成团。
这个配方的效果也还是不错的,淘宝上硼酸商家的的。
视线再回归实验室。
拜灭士基本上算是目前广谱灭蟑药的天花板,能超过它效果的有,但是很难做到量产。
不过普通剂量拜灭士所能杀死的蟑螂说实话看起来很多,但对于大区域的防治也就那样,杀个30平米的小间可以,但超过100平米的大屋子就得靠钞能力用量去怼了。
因此徐云的目标,显然不是只和它同级那么简单。
一切准备就绪后,徐云拿起滴管,在三个小碟子上各挤了一粒四代吡虫啉胶饵。
另外三个小碟子则放上了拜灭士、霓虹小林制药生产的灭蟑灵、枫叶国出产的kttu杀虫药,以此充作对照。
胶饵差不多米粒大小,半透明,看上去有些像扶他林乳膏。
投放四代吡虫啉胶饵的生物容器是1-3号,后三者则是4-6号。
随后徐云等人通过容器的升降设备将小碟子放入容器底部,开启摄像头观测起了效果。
徐云首先观察的是备注2号的生物容器,规格是个45x30x20规格的长方体,内部放着一些饮用水。
从贺佳佳那儿拿回来的蟑螂非常活泼,不停的在底部和容器壁上爬拉爬去,可以清晰的看到美洲大蠊的腿毛以及微微开合的翅膀,仿佛没有容器阻隔的话就会给你来个飞龙骑脸。
装有胶饵的小蝶在与容器底部触碰时发出了轻微的震动,容器内的蟑螂顿时一阵忙乱,但十几秒后,这些蟑螂便逐渐恢复了正常。
又过了十几秒。
四代吡虫啉中化学杂合的信息素开始飘散,逐渐吸引了三四头蟑螂近前,并且很快开始啃食起了胶饵。
而同一时间,4-6号容器内的蟑螂却依旧不为所动,只有个别蟑螂试探性的靠前了几步。
2号容器中,吃完胶饵的几头蟑螂先后退去,接着又有一批新成员补了上来。
这个情况一直持续了整整三轮,4号放有拜灭士的容器中,方才有蟑螂开始动了第一口。
很明显。
同样包含有信息素成分,化学合成与物理杂糅的效果却是天差地别。
接着又过了几分钟,6号箱的蟑螂才正式聚集到了胶饵边上。
徐云见状看向周佩瑶,问道:
“小周,时间过了多久了?”
“正式投放26分36秒,1号箱食用了四轮、2号箱五轮,3号箱四轮,4号箱两轮,5号箱和6号箱都是一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9/1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