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第10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89/1622


但它质量,却是冥王星的1.27倍。
也就是a身高170,b身高169,但a是100公斤,b却是127公斤。
肉眼看上去谁的冲击力更大不言而喻。
于是呢,当时天文学界的反对声音就更大了:
如果说冥王星是第九大行星,那新发现的阋神星,岂不是可以依次叫做“第十大行星”?
柯伊伯带其他的星体不是可以叫“第十一大行星”“第十二大行星”......然后无穷尽?
再然后。
说不定有一些网络作家在介绍柯伊伯带的时候,就会通过替换数字的方式一直写下去,从而达到日更三万的成就?
那可真爽....啊呸,那可真无耻啊。
所以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加之冥王星自己还有一颗体积小不了多少的卫星卡戎,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冥卫一,彼此之间形成了一个很特殊的星体模型。
于是在2006年。
天文大会终于做出了一个对行星的全新定义:
在绕着太阳旋转的圆球中,只有能够靠自身引力“把邻近轨道上的天体清除”的那些星体,才能有资格被称作是“行星”。
冥王星这样兄弟姐妹一大家子的,抱歉,只能被称作“矮行星”了。
一波版本更新,冥王星惨遭削弱,到现在都还没看到被加强的可能性。
估摸着只能等到宇宙毁灭英雄重做,它才有一丝重新登场的可能了。
在2010年的时候。
麦克·布朗童鞋还根据这段经历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叫做《我是如何杀死冥王星的》......
更杀人诛心的是。
目前麦克·布朗还在努力四处游说,希望下次有飞行器计划经过冥王星的时候,顺带把他这本书给寄过去......
当然了。
既然说到冥王星,这里就顺便再科普一个小知识。
那就是目前的太阳系内,其实还可能有未被发现的、真正符合行星标准的‘第九大行星’。
这可不是地平说之类的民科哈。
而是一个目前天文界前端非常非常有争议的话题。
这个话题的万恶之源依旧是麦克·布朗童鞋,也就是他在2003年发现的塞德娜。
塞德娜的轨道极其椭圆,而且距离太阳很远,即使是近日点也远远大于冥王星到太阳的距离了。
所有当时的天文学家们都以为塞德娜是一个另类。
然而到了2012年。
麦克·布朗团队中的特鲁希略又发现了直径500公里左右、轨道也一样奇特的2012
vp113。
塞德娜和2012
vp113的轨道在近日点附近有聚拢趋势,这一成果于2014年发表于《自然》杂志。(d/10.1038/nature13156)
这一发现意味着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可能:
这两个天体可能同时受到了某种“拉力”的影响。
再然后到了2016年。
布朗团队一口气分析了6颗海王星外大天体的轨道——sedna,2004
vn112,2007
tg422,2010
gb174,2012
vp113,2013
rfs98…
然后发现.....
这6个大天体也并没有完全在“乱飞”:
它们还是在近日点附近有聚拢趋势——这就不太可能是巧合了。
所有布朗它们猜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89/1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