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第7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6/825


这就足够了。
国际上顿时有很多机构,都准备加入到以交流重力实验为基础,进行超导机制的研究行列中。
很多物理学家纷纷做出表态,“这会成为最有意思的研究!”
“以反重力的研究为基础,去试着理解超导机制,我还是第一次发现物理实验竟然会有这么酷!“
“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我们首先需要组建一个团队,我的小组人数还是不够。我认为这个研究主要方向是对于王氏几何的拓展……”
“理论是王浩提出来的,但完善工作需要所有人一起做。”
“这是必然的。”
国际出现大量的相关报道,国内的报道则更加热烈,因为理论是王浩提出来的,等于是国内引领了研究方向,好多人想想都产生一种自豪感。
但实际上,研究和普通人是没有关系的,他们也只能讨论和期待一下。
国内科研方面的直接反应就是,各大掌握科研经费的机构,都开始讨论投入经费在新领域研究中。
这才是核心。
因为相关的信息已经公开出来,肯定不只是物理实验室进行研究,其他的超导以及凝态物理实验室,也肯定会申请相关的项目。
在比较火爆,的方向上,申请肯定会更容易一些。
好多凝态物理相关的团队,都开始仔细研究公开资料,准备进行新的项目申请。
新的领域、新的方向,肯定也更容易出成果。
有些年老的学者们,不由得追忆起了80年代末的场面。
当时全世界都在进行超导研究的竞赛,参与研究团队总计有将近三百个,国内的经济实力要差一些,但也有好几个团队加入其中。
那是一个疯狂的时代,到处都是超导进展的报道,仿佛下一刻就能解决常温超导的难题。
现在也是大量的机构准备投入到以交流重力实验为基础的超导机制研究中,那么会不会有更突出的研究成果呢?
比如,以机制结合应用,研发出接近常温的超导材料?
那才是科技腾飞的时刻!
……
全世界都在报道着交流重力研究,都在讨论着超导机制的研究,很多的研究团队都磨刀霍霍,准备加入到新领域的研究中。
作为新理论的提出者,王浩反倒没有继续相关研究。
他主要是研究理论,而不是加入到“超导热潮“,去对于机制进行完善,或者拼概率希望有新的发现。
那样做研究的效率实在太低了。
其他一些小的研究工作,就可以交给物理实验室去做,刘云利的团队也可以配合继续做研究。
王浩则继续着半拓扑的构造工作。
因为只是从事纯数学的研究,他的工作反倒清闲了一些,还有时间去参与学校内部召开的会议。
这次是学校发展的会议。
西海大学希望能够扩大理学院的规模,简单来说就是发展理学院。
王浩的影响力太大了。
就只是依靠他个人的影响力,都可以让理学院慢慢发展起来,学校方面也会进行资源倾斜,他们准备建立一个数学研究中心,直接命名为“王浩数学中心“。
之后则围绕数学中心做讨论,议题还涉及到了人才引进。
一个学院想有发展,首先就是师资力量,那么就必须吸引更多的人才。
如何吸引人才呢?
“项目、待遇以及未来!”作为理学院的院长,栾海平在报告里说出了最重要的三点。
项目,也就是经费和研究内容。
如果能够有大项目支持,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其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6/8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