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第7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2/825


国家科工局内部对于研究的评估是,“未来两百年,根本不可能用到。”
一个,是因为技术难度太高。
第二就是成本太高。
哪怕实现了百分百的反重力,想要投入到应用还差距很大,一次超导的实验就能耗费几百万经费。
可想而知,反重力研究到应用的成本有多高。
类似的研究想要投入应用,前提是先实现了超导的大规模应用。
即便超导技术实现大规模应用,反重力想应用也非常困难,交流重力场是存在区域的,而实现反重力的设备本身就非常重。
想想其中有多少的技术难关,‘两百年内用不到’并不是空话。
菲利普-罗雷尔得到了消息,知道王浩最新的研究可能和交流重力实验有关,他还是感觉非常震惊的,因为他也参与过交流重力实验,可就只是提升了交流重力场强度而已。
十五年前,他们有一个专门的团队研究交流重力,研究一直持续了七年时间,最终还是放弃保密封存了。
他们希望能在交流重力实验中,研究出真正的反重力技术。
在耗费掉三十亿美元的经费以后,他们给出的成果只是提升了交流重力场的强度,至于原理是没有任何进展的。
“这主要是因为超导机制的研究没有太大的进展。”
菲利普-罗雷尔是这样总结的。
实验数据被封存以后,研究也就停滞下来,甚至已经快要被遗忘了。
菲利普-罗雷尔重新看到了相关消息,才知道他们的研究是走错了路,“原来交流重力实验,是能够辅助研究超导机制的。”
“我们一直都错了,反重力太遥远了,一切还是以超导的研究为基础。”
现在菲利普-罗雷尔只感觉很尴尬,面对来研究调查员质疑的目光,他只能解释说道,“项目最初提供的方向就是提升反重力强度,而我们在强度的提升上也很有成果。”
这是实话。
投入几十亿美元的研究,自然是有很大成果的。
他们把交流重力场强提升到了34%,然后得出了一个结论,“百分之四十,接近了反重力的极值,不可能再有提升。”
他给研究调查员建议是,“这个研究没有必要再进行保密,单独依靠我们自己,即便再有突破也没意义。”
“现在,这项实验被证实和超导机制研究有关,我认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公开,也可以和中国的团队进行技术交换,或者是合作进行研究。”
“如果能在超导技术上有突破,不管是对于我们,还是对于他们,都是很有价值的。”
……
西海大学。
在国际舆论的热潮下,王浩自然受到了巨大的关注。
大量的媒体记者都希望能采访到他,大学对此已经有经验了,他们再次禁止了采访,记者要进行采访必须要做申请。
上级部门也很关心研究成果。
物理实验室已经给上级做了详细的汇报,国家科工局联合科技处的领导和专家,组成了一个团队到了西海大学。
领头人就是科工局副局长周敏华。
周敏华带领团队来到西海大学以后,马上找王浩询问研究有关的内容,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两个方向。
一个是超导机制的理论研究。
这是被国际关注的研究,意义非常的重大,超导技术的发展,被认为能够引领人类的第四次科技革命。
王浩说道,“我的研究能够计算元素超导临界温度,但是微观形态依旧很不完善,下一步的方向,我还没有确定的思路。”
这是实话。
外界都认为,他的研究是超导理论和应用关联从0到1的突破,会引领超导技术实现快速腾飞。
但实际上,一项全新的研究会出现很多难关。
现在他的研究限制于单质元素,从单质走向化合物,都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他希望能够看到实验中出现‘特殊’现象。
实验中并没有出现,就导致后续研究还没有找到方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2/8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