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第7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9/825


大部分物理界外的人士,看到论文标题也觉得不感冒,但物理业内就不一样了,他们意识到肯定是个重磅研究,马上就翻看了论文,然后就看到了论文第一作者。
西海大学,物理实验室,王浩。
最年轻的菲尔兹得主?
在打开了论文之后,第一页就看到了评审查尔斯-凯恩的点评,“这是超导现象发现百年来的最大进展!
它会让‘拓扑物理’走向辉煌,并掀起全球性超导研究的热潮!”
两句带有感叹号的点评,吸引了无数物理人士的注意,随后马上看起了论文,然后他们就知道为什么查尔斯-凯恩会那样说了。
超导定律,计算元素超导临界温度!
这是什么样的成果?
百年前,超导现象发现以来,超导的理论机制研究和超导应用技术研究,一直处在似乎无关的分割状态。
从五十年代的bcs理论,到八十年代的超导拓扑相变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超导理论研究,都无法给予超导应用技术直接支持。
超导应用技术的研究,依靠的还是‘实验测试’,而不是依靠基础理论研究支持。
比如,金属铌。
铌的超导临界温度为9.25k,达到了单质金属临界温度最高点。
在发现铌的高临界温度后,物理学家们就开始不断测定含有铌的化合物,就得到了一系列临界温度更高的材料。
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理论支持的参与,完全是通过‘碰运气’实验进行的。
这就是理论和应用的分离。
在超导理论上投入大量的研究,结果理论发展跟不上应用,做研究还是要‘靠运气’,也是超导技术难以有突破进展的重要原因。
现在的‘超导定律’,则是把理论和应用直接联系在一起。
依靠理论,计算元素超导临界温度。
那么以此就能展开后续研究,去以理论计算其他化合物、有机分子的临界温度,而不是碰运气式的做实验,就会给应用技术的研究,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
这是第一个理论联系应用的研究,是‘从0到1’的重大突破!
在《自然物理》杂志发布新一期后,论文很快被全世界凝态物理团队注意到,同时也都投入到了研究验证中。
他们和论文评审做的工作一样。
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做计算,而且不是简单做一项计算,而是很快把超导单质金属验证了个遍。
最终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
偏差值,百分之一以内。
差异极小。
这说明研究论文中提到的方法是正确的,偏差只是因为‘临界常数’的不准确而已,而‘临界常数’的测定肯定和实验相关。
没有任何的超导团队,可以保证对‘临界常数’测定精准。
那需要海量的实验次数。
在好几家大型团队、机构确定了结果以后,很快相关研究就跳出了‘学术圈’,并登上了各大科技媒体的版面报道。
一时间,全世界仿佛都跟着震动起来!
===第二百一十七章
国际沸腾实现应用的可能阿迈瑞肯要来做交换===
《超导研究迎来突破性进展:超导定律与临界常数!》
《最年轻的菲尔兹得主,发布震撼世界的凝态物理成果!》
《自然杂志公布最新研究:计算超导临界温度!》
《21世纪,超导最重磅成果,即将引领科学界的疯狂!》
《从今天起展望,科技腾飞!》
《王浩的新成果: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已被预订!》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9/8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