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第5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8/825


很快。
会议到了开始的时间。
这一次的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评选出274个项目,11名科技专家以及一个国际组织,前来参加的人还是很多的。
这也是国内最高级别的科学技术颁奖大会。
王浩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摆正姿态,认真听着台上领导的讲话,他一点都不感到困倦,甚至还精神奕奕的。
等走完前面讲话的流程以后,就到了集体合影拍照的阶段,所有人按照指挥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随后领导组进场,和前排的人一一握手。
站在最前排的都是获得重要奖项或是重大项目的负责人。
王浩也站在了最前排,他的位置处在中间,领导组进场以后,和前排的人一一握手,很快就到了他的位置。
旁边跟着的记者不断的拍照。
这时候,王浩都感觉非常的激动,想想父母、亲朋、同事、好友,都会通过新闻看到自己站在这个代表荣誉的会场,看到自己和领导握手。
这一刻是非常值得骄傲的。
和领导握手的感受也没什么不同,但领导对于王浩显然非常重视,握手时间持续了好几秒钟。
等握手结束以后,领导还拍了拍王浩的肩膀,说了一句,“还真是年轻啊!”
在这个会场里,王浩的年轻就是最大的特征。
绝大部分来参加大会的都超过四十岁,甚至超过了五十岁、六十岁,极少能看到四十岁以下的年轻学者,更不用说三十岁以下了。
握手的环节结束以后,就是一起进行合影。
合影结束,各回各位。
科学技术颁奖大会进入到最主要的环节,领导宣读了大会最重要的、代表最高荣誉的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的是两位老院士。
这个奖项一般代表了终身的肯定。
有一个老院士还是坐着轮椅上台的,颁奖的时候也坐在轮椅上,但也激动的泪流满面。
他们获得了最高科学技术奖,也代表着获得了终身的荣誉、最高的肯定。
之后就是自然科学奖。
二十几年前,自然科学一等奖只会授予单独的个人,但后来因为争议问题就做出过调整。
争议主要是因为往往一个研究都是团队合作完成的,只颁发给团队中的一个人,对于其他的贡献人是非常不公平的。
后来就调整为针对项目做评选,最高可以的授予对项目贡献最多的五位科学家,特殊情况下还可以增加人数。
所以自然科学一等奖公布的人员名单还是比较多的,一共有六个人获奖。
领导宣读了名单,“获得年度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项目是寻找无穷列式数学转换法。”
“获奖人,西海大学,王浩教授!”
领导继续宣读获奖名单,宣布了一个化学研究项目后,公布了项目对应的获奖人,“获奖人,王启坤院士、秦立新院士、张学明教授、韩前教授以及吕续村教授。”
获奖名单上的学者马上站起来,接受了全场的掌声,在掌声中一起上台接受领导的颁奖。
这个时候,好多人就发现了尴尬的情况。
第一个项目获奖人是王浩,他只有一个人,而且非常年轻。
第二个项目获奖人有五个,都是五六十岁的学者,其中还有两个院士,他们并排站在另一侧。
一边是一个人,还非常年轻;另一边是一排人,还都是年纪大的学者。
他们是获得同一个奖项。
针对一个项目的颁奖,肯定就只有一个证书,颁奖的领导把证书交到了王浩的手里,和王浩亲切的握手,恭喜他的获奖。
之后又去了另一边,连续和五个人握手,也只给了一个证书。
颁奖台上的情况看似很正常,却让台下的学者们产生一种怪异的感觉,仿佛站在台上会非常的尴尬。
有些学者甚至庆幸起来,“幸好没有获得一等奖,要是一排人上去和一个小年轻站一起,实在太尴尬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8/8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