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第5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4/825


“比如一些资料之类”李建华稍稍有些担心,因为没有看到任何资料之类,他以为王浩没有任何准备。
王浩指了一下自己的脑袋,很有信心的笑道,“都在这里了。”
在来之前,王浩也想过准备一些资料,但后来就发现根本没有必要。
崔勋年给的方程组已经足够他练手了,连续完成六组近似解组,在不断的替换转化过程中,可以说对新方法运用纯属。
这个方法还是他自己研究出来的,一切都已经印在脑子里。
另外,他只是讲解运用方法而已,让其他人知道怎么去用就可以了,自然不用特别去准备,一切都已经了然于胸。
不过王浩思考着还是打算有时间写一个总结,分析整个推导的底层逻辑,即便不发表出来,也可以提交保密研究封存一下。
这可能会对其他人的研究有参考价值。
毕竟他的研究也不敢保证无法被后人超越,甚至说肯定会有后人能够进行超越,或者是对他研究出的方法进行改进。
如果完全没有相关的推导内容,只是传授求解的方法,就等于没有理论基础的技术应用,不存在任何的改进提升空间。
王浩思考着说道,“李总设计,你也不用担心,这次讲座,我估计最少要讲六个小时。”
“六个小时?”这个时间长度让李建华感到非常惊讶,他以为只是一两个小时的讲座,甚至都没有确定下午还有内容。
王浩道,“六个小时可能还不太够”,他说的很认真,“虽然不太可能,但我希望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听明白。”
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李建华非常感动,他没有想到王浩会这么重视讲座。
有些学者被邀请来讲座,讲座的过程中,根本不理会才更加证明他的博学。
这可不是一、两个学者,好多学者都是这样的。
比如,一些学术交流的报告会上,有些专家上去做报告,也根本不理会有多少人能听懂。
只要顶级的专家能听懂,能做出个评判就可以了。
王浩则是宁愿自己多讲一段儿时间,李建华是真的有些被感动了,他发现王浩是真心希望更多人能听懂,而不只是口头上说一说。
实际上,王浩当然会重视讲座,更多人能听懂,才能够回馈更多的灵感和知识,以便在ns方程的研究上取得新的突破。
当然,同时他确实希望更多人能听懂。
毕竟是自己的研究,传播给更多的人,也算是一种个人的成就了。
很快,讲座开始了。
这次的报告来了很多学者。
王浩站在会议厅的讲台上,看着台下的人群,感觉有点像是学校的大教室,粗略估计也超过百人。
过百的人数似乎并不多,但考虑到台下都是顶尖学者,而且好多都是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的专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当然也少不了,部分人是来凑热闹的。
在王浩的眼里,李建华这种就属于凑热闹的类型,因为李建华是做飞机整体设计,是带领团队做飞机设计项目的,而不是专业从事空气动力学研究。
在空气动力学的领域上,他的水平最多比普通博士高一些,甚至可能还赶不上普通的博士,只是对应用研究更了解一些,基础肯定是有不小的缺失。
台下有好多学者也是类似的情况。
他们或许是某个方向的专家,但只要不是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不是专门研究、使用相关方程,想要听懂报告就几乎不可能。
术业有专攻。
在科学、数学的领域更是如此。
哪怕是一个顶级的院士,也很难涉及跨领域的内容,甚至非主要研究领域,能力水平赶上一个博士生,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等会场安静下来以后,王浩站在台上,开口说道,“今天,我很荣幸受到李总设计的邀请,来到这里做讲座报告。”
“这是有关我对偏微分方程、NS方程求解方向的研究报告。”
“我对于飞机设计不了解,对于空气动力学也没有特别的研究,但我对NS方程,偏微分方程,有一些的个人理解和研究。”
“李总设计认为,我的研究对于飞机外形设计相关计算很有帮助,所以,我站在了这里。”
“我想,大家也不是来听客套话的,
王浩笑着说完就在白板上写下了两行内容,也就是两个标题偏微分方程组求取近似解组以及替换方程与原方程对比分析修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4/8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