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第2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1/825


“苏经理,真是太谢谢你了。”
夏国斌朝着苏映雪点头,坐下来还是犹豫了一下,随后才叹了口气开口道,“王浩啊,是这样的。我有老朋友,是做金属材料研究的,他手里有个大项目,很长时间都没有进展,主要问题就出在数据了。”
“你们都知道,材料学研究,说白了,很多时候都是靠运气的,也许某一种元素配比,或者增加一道工序就可能会有成果。”
“但是很多时候,即便是做的再科学,也都很难出成果,主要问题,一个就是制造技术限制,另一个就是实验数据问题。”
“大部分时候,实验数据都是没有意义的,即便这次失败了,也很难说积累失败经验,因为这一次失败和下一次失败,可能连共通之处都没有。”
“他找我问了微球的项目,然后我说起了你,他也想找你帮忙做一下数据分析,费用好说。”
夏国斌把事情一口气说完。
王浩有些疑惑道,“这种事情直接和我说不就好了?”
夏国斌苦笑的摇头,他拿出了手机找了张图片,递给王浩说道,“你自己看看,就明白为什么我不好开口了。”
王浩疑惑的接过了手机,看到图片显示的是个项目介绍截图,而最上方的项目名字,简单的写着七个打字--
超抗压合金材料。
(求月票)
===第一百零一章
调查组
原来是周晓龙的错误===
“超抗压合金材料?”
王浩看到手机图片上的项目名称顿时感觉非常的惊讶,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夏国斌不好意思开口了。
在东港大学合金材料实验室,他所从事的项目正是超抗压合金材料的研发。
这个项目对他来说是非常敏感的。
如果他真的因为计算出错,导致了实验出现巨大损失,而被东港大学解聘,有人拿出这个项目来找他,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说是对他的羞辱。
夏国斌注意着王浩的反应,发现他表现的非常平淡,稍稍松了口气,开口说道,“我是看了最近媒体的报道,才下定决心来找你问问。”
“王浩,你很清楚,我最初就相信,东港那件事肯定不是你的问题。我并没有其他的想法,就只是单纯想帮老友问一下。”
“他们的研究确实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最主要就出现在实验数据分析上。”
他听了一下继续道,“你放心吧,虽然是同一个项目,但做项目的是西京交通大学的金属研究所,就连拨款经费方也不同。”
王浩好奇的问道,“有好几个机构做这个项目吗?”
夏国斌点头,他掰着手指说道,“我知道的就有三个,一个是东港大学,一个是西京交通大学,另一个是航空材料院。”
“这是超抗压合金材料,应用广泛,军工领域内部的机构,也肯定有类似的项目。”
他详细说了起来。
合金材料相关的研发都是国家重点项目,高性能合金材料是被重点关注的领域,重工企业、航空工业集团以及国家材料基金,都会对相关的研发给予支持。
东港大学合金材料实验室,最初申请的是航空集团的超抗压、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研发,后来总项目被航空材料院拿下。
合金材料实验室也很有实力,做出的项目申请准备很完善,但他们的基础实验数据资料,更倾向于研发提升合金材料的韧性,就分了一部分经费研发超高抗压合金。
西京交通大学的金属研究所,则是申请的国家科学基金项目,不是企业支持的横向项目,经费肯定会严重受限,他们拿到的经费比东港大学合金材料实验室少了三倍以上。
因为受限于经费问题,每一次实验都要精打细算,也会希望每一次实验都能够让研究有进展。
现在研发就碰到了最关键的问题,因为每一次实验带来了大量的数据,而研究所的数据分析工作,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的进展,专业做数据分析的研究员,分析出来的结论对于实验没有带来任何的帮助。
其实类似的问题也不能怪研究员。
数据挖掘是一个很复杂的领域,很多数据挖掘工作得出的结论都没有意义。
在庞大的数据量面前,找出一些规律,促进实验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对于专注于数据挖掘的研究人员来说,每一次的实验分析都可以说是一次探索未知的科研工作,尤其牵扯到材料研发领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做了大量的数据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也许都比不上一次实验失误、靠运气带来的成果。
这种分析工作并不是说靠努力就可以有进展的。
国外的材料研究主要也依靠的是经验以及长年累月积累的制造工艺、技术。
西京交通大学的金属研究所,还是希望数据挖掘工作能有进展,可以推动实验顺利进行,同时也能大大减少经费的损耗。
当知道纳微实验室拿下了创维科技的微球项目以后,金属研究所的彭辉教授,就和夏国斌说了起来,夏国斌自然会谈到王浩做的数据分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1/8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