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第2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0/825


……
新闻发布会结束。
记者们纷纷回去写稿,校园里才终于安静了一些。
侯立军也是写稿大众中的一员,他回去以后看着采访记录,怎么想都很不甘心,因为他在采访过程中丢了脸。
在做出提问的时候,他只是想着让对方回答一下,挖个‘小坑’搞个小娱乐报道,结果对方直接说他站在了科学的对立面,还赢得了好多记者同行的支持和掌声。
侯立军越想就越不甘心,换做是一个功成名就的学者也就罢了,但对方只是个小年轻,有一点成果就觉得很了不起吗?
在数学的研究上,对方确实是无可指摘,但抛开研究的因素,其他方面就不一定了。
侯立军立刻查起了王浩的资料,只要稍稍的一查就能知道一个新闻--东港材料实验室事件。
这个事件放在舆论上,只是引起了一些议论,并没有达到多火爆的程度,但只要吹毛求疵认真的去分析,却能找到其中可指摘之处。
作为一个善于抓舆论热点撰写新闻内容的记者,侯立军有着非常高的‘职业水准’,马上想到了该去哪个方向切入去写。
当时东港的实验室可是损失了一千万以上!
如果放在普通人工作中,因为个人失误给公司带来千万级别的损失,只是被辞退就过去了吗?
当然不是,当事人可能还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但是,东港大学就只是辞退了王浩,并没有其他的处罚,王浩也只是‘跳了个槽’,从东港大学离开去了西海大学,继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对个人一点影响都没有。
当然了。
侯立军也知道肯定会有影响,从体制内的教职变成了临时工合同,可以说是有本质的区别,但一般人不会想的那么深。
想想。
东港大学讲师被辞退,去了西海大学担任讲师,有什么区别?
跳槽而已。
反过来说,换做是普通人给公司带来重大损失,哪怕只是被辞退,同行业就肯定很难再找到工作。
这就是报道的关键点,趁着王浩连续找到梅森素数的热点,以他个人的过往来制造争议、制造热议。
至于新闻网络上,大众会对这件事怎么想、怎么评价,就和他侯立军没关系了,他只是以‘中立’的视角,把事情说出来而已。
做正常的新闻报道,把发生了什么事情讲清楚,不做出个人主观上的评价。
新闻媒体,不就应该这样吗?
……
于此同时。
东港大学好多教职工都在说着王浩,一则因为王浩就是最近的热点,学术成果能上热搜是极少见的,王浩能跨界被讨论,成果确实非常显著。
二则,王浩身上打着‘东港大学’的标签。
虽然他是西海大学的教授,但本科、研究生、博士都是在东港大学就读,算得上是纯正的‘东港人’,东港的教职工都对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当然,也有很厌烦王浩这个名字的人。
合金材料实验室。
马文钧来到周晓龙的办公室,“周教授,前两天的实验,数据总结好了吧?”
“手下学生做的,提交上来了,我找找。”周晓龙回答了一句,翻找了好半天文件,找到一份拷贝出来,递给了马文钧。
他随后说道,“分析来分析去有什么用,反正这个也做不出来。”
马文钧微微皱眉,道,“周教授,注意你的言辞,我们是正常做项目,即便不能做出成果,但研究过程中的数据也很重要。”
“是,是。”
周晓龙不在意的连续说了两个‘是’,随后摇头开口道,“老马啊,我感觉你和陈老师越来越像了,可惜你是做数据的,而不是做材料的。”
他说着关闭了文件页面,注意了浏览器新闻页面,上面有一条正是,“王浩的研究覆盖三分之二梅森素数”,他当即皱了皱眉,“最近几天,怎么新闻都是这个姓王的,明明就是个刚毕业的小博士……”
马文钧也担心的沉下脸,珠城计算机会议后,他就知道根本压不住王浩,也没有那个资格能压住。
如果是在材料研发领域,他能压的对方喘不过气,想申请个小项目都得不到资金批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0/8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