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第9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6/2996


她拉开门期待的问道:“王老师,咱这次去县里,是不是还能碰上有人请客?”
王忆道:“碰不上了,之前那都是极其偶然的事!”
孙新萍很失望。
这次队里组织人手去县里卖平安结,她是从好些人里竞争出来的,目的就是想去下馆子。
周二和周五这两次下馆子的事在队里闹的沸沸扬扬、满岛风雨,关于羊肉汤、县外宾饭店的话题传遍了每一户人家,能去县里和市里下馆子的事让社员们异常艳羡。
所以今天队里组织人手去县里卖平安结引起了社员们的踊跃报名。
不图别的。
就图去下馆子!
整个队里几百口子人,以前下过馆子的恐怕都没有十个,这个礼拜两拨下馆子的人合计起来比得上以前下过馆子的人数了。
对外岛渔家人来下馆子是可望不可即的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前,城里的饭店都是国营饭店,不光要花钱还要用粮票。
老百姓光是填饱肚子的粮票都不够,哪能匀出来额度去下馆子?
王向红扭头:“回后面坐好了,咱要出发了,早上入港的船多,咱得赶紧过去。”
天涯岛距离县里码头不算远,机动船半个小时的路程,他们去的早,这时候还是晨曦刚至。
码头上已经热闹起来。
一艘艘渔船货船你退我进的航行着,一箱箱渔获从船上搬下来,好些渔家汉子光着膀子在船上码头上忙活着,也有强壮的力工肩扛手提的从货船上搬运货物。
早起的老百姓来码头买海鲜。
哪怕是改革开放之前海福县也是允许老百姓私下来码头买海鲜的,这是人们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
码头上的海鲜新鲜、价格低廉,源源不断的吸引着早起的老人们。
现在改革开放了,个体户开始做生意了,来买海鲜的人更多了。
海福县内还没有个体户饭店,但是像天涯岛这样摆摊做买卖的已经多了起来,有些人是来码头上挑些新鲜海货然后上午去县城走街串巷吆喝着做生意。
这种小生意赚不到大钱,却能帮家里人混一个温饱。
天涯二号已经来码头不止一次,现在吸引到的目光不再是那么多了,可这毕竟是一艘好船,还是能吸引渔家人注意力。
王向红徐徐的将船停靠进码头,他摘下墨镜眼神有些惶恐。
要做买卖了!
这对他来是清倌人梳拢——头一遭。
王忆对他:“支书,你认识的人多、人脉广,去船头站着吧,碰到熟人过来找你,你就把他们拉上来。”
这就是他要带上王向红的原因。
并非是因为岛上只有王向红来开船,其实驾驶这种小型渔船不难,王东美跟着王向红了几天已经的像模像样,开船来一趟县里没有问题。
王忆鼓动王向红来卖平安结的原因是想利用他的人脉。
只有王向红能吸引船长、船家们上天涯二号。
实际上也是这样。
王向红出去抽烟,很快有两个人走过来:“王支书你们今天怎么这么早来了?不都是下午来卖凉菜吗?”
“现在就有凉菜?那给我弄一份红油蛤蜊我去喝早酒。”
这两人一搭话,王向红顿时紧张起来:“啊,是李子和顾老三啊,你俩来的也够早……”
“我家的船昨晚通宵捕鱼了,今天早上赶紧过来处理,所以早就来了,这会都处理差不多了我们准备走呢。”绰号叫李子的汉子笑道。
王向红掏出烟盒来给他们递烟,招招手示意两人上船。
两个人正想上天涯二号来瞧瞧,王向红一招手,他们两个踩着码头跳了上来。
顾老三接过香烟上去借火,笑道:“王支书你今天怎么这么客气,不光给我们上烟还允许我俩上船呢。”
王忆走出来道:“怎么,以前我们支书还不让你们上船吗?”
顾老三打了个饱嗝叹了口气,道:“那可不是嘛,那天、就是你们是来接鸡苗那天我看见你们这船了想上来瞧瞧,你们支书还跟我‘有什么好看的’,哈哈,他怕我们上来看坏了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6/29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