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第29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55/2996


这种生产方式累人并且效率很低。
然而,它受技术影响一直持续到建国后的六十年代。
现在渔业生产逐渐实现机械化,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机动船配卷扬机成为潮流,一个捕捞季能弄几十吨的蚶子。
岛上没买卷扬机,这东西都是租赁的。
因为蚶子捕捞季时间不长,为此专门买一台卷扬机不值当。
于是为了照顾渔民们生产也为了能给社会给人民提供足量的蚶子,各公社出资购买卷扬机。
当然,这样就有个问题,海货丰产跟粮食丰收一样,都有季节和时日。
过了那些日子,蚶子就不肥了,或者会从沙滩泥沼等浅滩处转移到较深的深水处。
这样到了捕捞季,卷扬机会变得供不应求,而非捕捞季则没什么人会租赁卷扬机。
王祥海作为天涯岛海上作业小组的组长,他对于渔业工作有安排,提前安排人去租赁了两台卷扬机。
按理说在毛蚶丰产季节,卷扬机太受欢迎,所以租赁单位是一台,想要租赁卷扬机,一个单位只能租一台。
但天涯岛现在名声大、人缘好,公社的干部们也愿意交好他们,便偷偷给他们截留了一台卷扬机。
于是,他们带了两台机器出海。
毛蚶生活在内湾浅海低潮线下至水深十多米的泥沙中,尤其喜欢澹水流出的河口附近4
到8米水深地方。
一般来说,它们的生命周期是七八年,从苗后开始长成成蚶是两三年时间,至此开始有繁殖能力。
三艘机动船、几艘小舢板。
大大小小渔船组成船队奔驰向远方海域,去寻找蚶子准备收获。
王忆在后甲板研究大篙。
这东西他见过,岛上渔民偶尔会用这东西贴着海岸线搅和泥沙从中筛选贝类。
它形状很像农村拾草的耙子,后面多出来个网兜。
不同的是为了便于舀起泥沙,它的边缘是钢铁且带有几条较大的铁齿,很锋利,往泥沙里一扫就能插进去。
这样如果碰到水草也不怕,铁齿会梳理水草带起来。
看着王忆研究大篙,王东权倚在船舱门上问:“王老师,待会我教教你怎么舞弄这个家伙?”
“还用得着你献殷勤了?”有人调侃他。
“就是,大权也要当师傅啦?”
王东权不在意这些调侃,他得意洋洋的问道:“我为什么不能当师傅?你们谁指挥下网捕捞到过一网的红加吉鱼吗?”
一句话把天聊死了。
大家伙确实没有过如此壮举,所以没法回击王东权。
就像体育靠胜利和成绩说话一样,渔民也靠收获来说话。
谁收获多、谁技术高超,那谁就牛逼!
现在捕捞业进入机械化阶段。
但是大篙依然是很有用的工具——
要用它来探路。
他们去了梅花滩,准备从梅花滩开始寻找蚶子群。
王忆对这片庞大的浅滩带有特殊的感情。
他第一次正式赶海就是在这里,他在这里捡了老黄。
如今旧地重游,他是分外感慨。
今年如去年,浅滩处风清云白。
天气开始炎热起来,渔家人就得早早出海劳作。
船队出发的时候太阳刚出,来到梅花滩后风中的空气依然还未被晒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55/29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