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第23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18/2996


山上的红色还有柿子树上那越发通红的柿子,在这草木萧瑟、万花同悲的时节,有一树树挂满枝头的大红柿子真挺好的。
它们是食物。
所以同样是红色,红柿子要比枫叶更能温暖了人的视线,冬季萧瑟的山上也因为这些柿子而生出了一缕暖意。
机动船靠上码头,王忆跟金家三父子摆手告别,迈着轻松脚步往回走。
蒸笼自然有社员帮他搬运。
天气阴沉,从昨晚到今天一直有风把云彩吹来,看来会有一场雨水。
外岛气温很少会到零度以下,一年能下一场两场雪便了不得了,前两年一直没有下雪。
冬天的大海少了夏日的喧闹,此时的海风挺大的,但海浪却不是夏季那样轻快频繁的‘轰隆轰隆’,是‘哗——轰隆隆……’
王忆听着海浪拍岸声,任凭海风撩动着他的身躯,很快便走上山顶进入办公室。
还是挺冷的。
办公室里该生火炉了。
生产队有汽油铁皮桶改装成的炉子,王忆对王向红说了要求,王向红便批了个条子,等傍晚壮劳力回来去抬炉子。
他问王忆:“给你房间里一起撑个炉子?”
王忆摆摆手:“不用不用,我那边有火炕了,火炕真是好东西,队长,以后盖新房让社员们都盖个火炕吧,冬天特别暖和,而且主要是它很干燥,睡起来舒服。”
王向红含糊的说道:“到时候再说吧。”
他不太舍得给家家户户盖火炕。
火炕用砖头不少,盖一座火炕相当于一面墙呢,一家一户没什么,可家家户户合计起来用的砖头就多了。
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呀。
他要安排社员把队集体的炉子搬出来,王忆看了看条子说不用了,说他已经托人买了火炉,到时候一家一户分一台,都是新型的铁炉子,非常结实、热转化率很高,适合老百姓使用。
省煤,暖和,用处多!
王向红对炉子挺好奇的,拉着王忆仔细问了问,问完之后他先期待起这新式炉灶了。
今天天气不好,但学生们还是在外面上体育课,有的在打排球、有的在打乒乓球。
乒乓球桌投入使用了,孙征南和黄有功正在打球。
你来我往,菜鸡互啄。
这年头的人对乒乓球是极其热衷的,王向红每天下班就会去乒乓球桌上找人搓两局。
不过他今天没有这心情了。
中午跟王忆商讨之后,两人确定要发动社员们开展冬季开荒的行动,他正在专心致志的制作垦荒计划。
这事王忆帮不上忙。
他在校园里溜达着,看看学生们冬日的简单活动,看看学校猪圈里剩下的猪,看看校园农田里绿油油的大白菜和窜起的蒜苗,最后回了听涛居。
既然82年这边暂时无事,那他就去22年一趟好了。
他之前在仓库拿蒸笼的时候看到了一台长江750偏三轮摩托,也就是传说中的侉子。
这车为什么叫侉子?其实侉子指的是这摩托车旁边带出来的车斗、车厢,这种单轮、没有动力的设备叫侉子,逐渐的侉子就成了偏三轮的昵称。
邱大年给王忆买回来的这台长江750应该不是早些年的原始版了,要知道这车子诞生于1957年,可谓是中国汽车历史的见证者。
当时国内压根没有独立研发生产的能力,而长江750的得来真是靠中华民族手艺人的本事——逆向研究。
这事说来还是个典故。
新中国成立初期,军民两用摩托车是国家经济建设所急需的轻工业产品,也是国防建设的重要项目。
1956年,当时军总后勤部向第二机械工业部提出仿制从苏联购买的乌拉尔72摩托,1957年2月第二机械工业部四局把任务下达给了洪都机械厂、湘江机器厂等七家所属单位,要求当年试制成功。
但当时国内没有生产汽车的技术和能力,然后机械厂的一些老师傅将一辆车子给拆掉了,逆向研究学习,拆除一个部件来模仿着造一个部件,就靠着简易机床再加几个老师傅,敲敲打打最终还真把偏三轮给弄出来了!
从那之后国内开始了凶猛的逆向研究学习之路。
当时国内有大量军民用机械从苏联进口,然后师傅们就一路拆一路仿造,先是偏三轮,再是汽车坦克,最后连飞机也给逆向研究出来了,以至于最后把苏联研究怕了,再不肯卖中国尖端武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18/29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