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第13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53/2996


王向红听说后就给王忆安排了任务,让他今天带队去捞石花菜回来煮海凉粉。
之所以给他安排这任务,是因为王向红觉得王忆作为天涯岛的领导接班人,他不光能搞经济,还要能领着族人在海上混饭吃。
本来七月八月是捞海蜇、捕鱿鱼的好渔汛期,但这两样活专业性很强,这种捕鱼作业方式叫抢渔汛。
王向红怕直接上强度累着王忆,所以就想找点零散的海上活让他去接手试试水,然后循序渐进,等到八月再让他参与抢渔汛的工作。
这种情况下相公滩发现了石花菜自然成了一件零散活:捞石花菜简单,潜水下去把石花菜拽出来塞进腰上的网兜即可。
王忆潜水本事不行,正好可以顺便练练潜水:
按照王向红的意思,渔家子弟还有不会潜水的?这跟猎人后代不会打枪有什么区别?
王忆知道徐横好水性,带上这家伙出海安全有保障,所以既然徐横和孙征南请假回生产队休息,他必须得带上一个去出海。
徐横知道真相后生无可恋。
他看向孙征南。
孙征南思索了一下说:“时间上来得及,王老师说你们晌午头就要回来嘛。”
王忆说道:“嗯,晌午头就回来,来得及喝酒,走吧,快点摇橹,咱们早点回岛上一起去相公滩。”
王向红是打心眼里把王忆当宝贝来对待的,他让王忆带队出去捞石花菜,结果把整个民兵队都派给他了。
民兵队都是强劳力,而且一个个的是老海狼,水性好,捞石花菜这种事让他们出马真是高射炮打蚊子了。
他们人多,乘坐一艘绿眉毛船摇橹出海去往相公滩。
相公滩隔着天涯岛不算远,航程一个多小时,这地方隔着金兰岛比较近,大胆介绍说经常会在那里碰上金兰岛的人。
天涯岛跟金兰岛无冤无仇,但关系并不密切,很普通,双方的社员相遇都是点头之交。
金兰岛发展比较好,他们岛屿情况跟外岛其他岛屿不一样,这个岛屿本来条件很不好。
首先从海洋地理环境来说,他们跟天涯岛隔着比较近,天涯岛四周是穷海那他们周边自然也是穷海,靠海洋想吃饱饭都不容易,更何况发家致富?
其次天涯岛好歹有山林有几口泉眼能养活人,金兰岛一马平川的礁石岛,上面没有农田也没有山林,早年间甚至连大泉眼都没有,很难养活人。
而且这岛屿为什么叫金兰岛?
它名字来源于‘义结金兰’这个成语,以前这岛环境太差劲没人去,被一群落魄海盗占据了,海盗们在岛上义结金兰,所以才让岛屿有了名字。
后来岛上的条件实在恶劣,连海盗都遭不住了,他们弃岛而去,留下一座荒岛。
可是地球是圆的,发生什么事也可能。
民国时期民不聊生,有人逃难到了金兰岛,结果发现金兰岛上有大泉眼了,泉眼甚至形成一条小河流入海里。
这样有了淡水就能活人,逐渐的逃难来此的人多了起来,成就了如今的金兰岛。
因为金兰岛上的住户都是逃难来的,所以姓什么的也有,他们的生产队就叫百姓生产队——百家姓的百姓。
大胆给王忆介绍,现在金兰岛上最多的姓氏是毛、陈、黄三姓氏:
毛海波、毛海超的毛氏,黄辉所在的黄氏,另一个就是王忆在22年认识的波叔陈进波的陈氏。
金兰岛上这些人是当年逃难人员的后人,正所谓风水轮流转,他们祖上在民国时期逃难,可是现在却有祖上的亲戚在其他地方发达了。
他们岛上人员杂乱,亲戚在外地开枝散叶,这样当有人家的亲戚发达后便能带他们生产队不少人一起发展。
就拿黄氏来说,黄家有亲戚在佛海县一家水产厂当了厂长,然后这家水产厂就跟金兰岛的百姓生产队结了对子。
百姓生产队成了人家工厂的帮扶对象,鱼获不愁卖而且能卖高价,一下子全队受益了。
这事让天涯岛的社员们挺眼红的,可是人家的发迹一不违法二不违规,他们只能眼热却说不出闲话来。
于是社员们就很少去跟金兰岛打交道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啊,自家条件跟人家比一比简直就是恰了一肚子的柠檬。
民兵们对此很坦然,他们承认自己眼热金兰岛的条件:“但就是以前眼热,现在咱队里有了王老师这样的大能耐,咱不羡慕金兰岛了。”
“对,金兰岛的人就是怎么说呢,就是命好、投胎好,咱不一样,咱没那么好的命,但咱们有王老师领着来改命!”
王忆笑道:“行了行了,这里没有外人都是自己人,就别吹捧我了,待会准备一下,咱们分队潜水捞石花菜。那啥,水性好的跟我一组。”
他们聊着天慢慢悠悠的赶到了相公滩。
这处海上滩涂地很美,碧海平静,海滩平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53/29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