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第10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0/2996


邱大年‘啪’的一下子合起来,冲青年笑道:“乔领导,
今天我可是给你解围了,你以后是不是得请我撸个串。”
青年公务员讪笑道:“撸撸撸,今天确实多谢邱先生了,那位是你老板?他就是王忆王总对吧?”
“不好意思,王总,大水冲了龙王庙,刚才得罪了。”
青年转身走向王忆,
伸出手表现出很热忱的样子。
伸手不打笑脸人。
再青年公务员刚才并没有得罪王忆。
王忆便跟他热忱握手:“您好您好,那个领导您是姓乔?”
“不是领导,
是个基层办事员,
名叫乔志良,王总您称我为小乔就行。”乔志良客气的。
王忆道:“乔老弟客气了,
来,这会没事了,去我们公司喝口茶吧?”
乔志良道:“那就打扰了。”
他们回到办公室。
乔志良显然没怎么来过,他被墙上的老酒酒瓶、架子上的老报纸、像章墙乃至于墙上悬挂的大幅名人字画整的眼花缭乱,感叹道:“王总您的公司是个藏宝库呀。”
王忆摆手道:“差远了,都是一些不值钱的小东西。”
乔志良去看那副字,一看落款肃然起敬:“是启功先生的字,这么大一幅字绝对很珍贵,能方便一下您多少钱买的吗?”
王忆让邱大年泡茶,他请乔志良坐下:“是朋友送的,早年启功先生送我朋友的,真的,我有收据,收据上没有价格。”
乔志良羡慕的:“王总人脉真广。”
两人寒暄几句。
王忆切入正题问:“乔老弟你刚才起过什么老照相机价值三十万?什么相机这么值钱?”
“东风120,咱们国产相机的一块里程碑。”乔志良道。
王忆疑惑的皱眉问:“还有这款相机?我好像没怎么听过。”
乔志良解释道:“东风120相机名气不大——我是对于大众而言,只有摄影圈的人才会了解这款祖师爷相机。”
“这相机是七十年代的产品,当时为了填补国内不能生产高档相机的空白,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指派了沪都照相机厂试制生产完全属于本国的高档相机。”
“当时沪都照相机厂为尽早推出东风相机,特意集合了国内光和机械领域的专家组成攻关研制小组,在1969年年底试制成功了这么一款相机。”
王忆道:“然后在七十年代它正式投产?”
乔志良点头:“对的,大概的生产日期应该是70年到73年,合计生产了不到100架,如今存世量很稀少,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所以它价值很大。”
“十多年前在李家坡举办的古旧相机拍卖会上,一台东风120相机最后成交价为11万元,如今十多年过去,价值翻倍,我们单位在购买模型的时候碰到过这款相机的真机,机主价值30万了,而且他还不愿意卖!”
听着他的话,王忆若有所思的:“这么少呀,一款相机的生产数量竟然不足一百台!”
这样在82年也不一定好找。
指不定这相机流落到哪里去了。
乔志良道:“对,产量稀少,在照相机历史上产量稀少的款式不少,东风120之所以这么贵还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是咱们国家第一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单反相机。”
“这款相机当时对标的是、是一款叫哈苏500c的相机,对,哈苏500c。哈苏相机您知道吗?它在大众层面知名度比莱卡、佳能、尼康差的远,但其实很出色,与沃尔沃汽车一起被称为瑞典哥德堡市的骄傲。”
王忆摇摇头。
他对相机了解不多。
乔志良没有在这个话题上深入下去,他道:“哈苏500c很出色,而咱们国家当时工业设备和技术相对西欧来比较落后,导致东风的质量难以比拟哈苏500c,为了克服这困难,当时厂家寻找了一些机械老师傅手工制作了部分配件。”
“这就是限制了东风120相机产能的最大原因,它的研制费用、生产费用都是相当高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这不是一款工业产品而是一款手工艺术品,再加上它划时代的纪念意义,诸多因素造成了它的高价值。”
王忆问道:“这相机这么珍贵,它当时是出售给哪些单位了?”
七十年代这种相机绝对不会落入个人手中,哪怕是权贵子弟当时也拿不到如此身价的东西。
“一个单位。”乔志良,“新华社!”
“当时这款相机出产后都交给新华社了,新华社那时候拥有国内最好的记者和摄影师,还是国家领导人拍板这个安排的,是好马配好鞍,让新华社的记者来使用这款国产好相机。”
王忆听到这里心中一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0/29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