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想跟神仙打架第6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1/2266


就像阿里巴巴走进了四十大盗的宝库那样,情不自禁的慢慢拂过那些尽是灰尘的各种磁带。
荆小强却想的是:“能找到这其中最厉害的拷兄吗?”
这特么才是个音乐人才啊。
===297、机会总在转角处(求月票)===
事实证明,荆小强把事情想简单了。
在他想来,拷带不过就是个翻录磁带的小生意,能有多大规模呢。
他想找的是这种对磁带市场很熟悉的人。
没准儿能跟余舒凡配合,不能光是青楼姑娘一个人撑唱片公司吧。
现在自己身边聚齐了陈丹尼、beyond、王峰,外加未来的歌舞剧院,可以考虑在这方面做点准备了。
可实际上就在十年前,沪海普通工资在四五十块的时候。
一盘港台歌星的磁带已经卖到二十块。
这就是落后地区连磁带都没法生产的情况下,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任人宰割。
内外双轨制也就是这样推动起来的。
从涉外酒店、房产购买,普通货品的凭票购买,都必须内外有别,不然脆弱的国内经济链会被轻易碾碎。
当然那时全国也没多少录音机,所以问题不算太大。
随着国内逐渐能生产劣质空白磁带,三五块钱一盘,这个巨大的价差必然会被有些聪明人发现。
就像荆小强都能靠着在涉外酒店拿美元小费,赚出一辆凯迪拉克来。
沪海人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口岸优势和商业基因。
八三年就有人开始翻录磁带卖钱,到八五年双卡录音机在国内面世,更是鸟枪换炮。
警察介绍那时候就有人敢花一两千买台进口双卡录音机,然后连轴转的翻录,生产拷带。
三块的空白带,拷好加复印歌单卖六块,一天能赚出一个月工资。
那还不赚到眼睛充血,赚到姓啥都忘记了。
通宵拷,没日没夜的拷。
人停机器不停的拷。
不过荆小强做健身指导收小费的时候,他很清楚这只是个临时生计,赚个快钱能站住脚就行。
因为他知道时代在不停变化,更知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可普通人没他那么多技能,也没这种时代眼光。
只会想着做大。
既然一台机器一天可以赚几十上百,十天半个月就能回本。
如果我同时有两台、十台更多台呢?
沪海人还是敢想敢做,迅速转变成了规模化生产。
哪怕搞不到磁带生产线,也不懂技术上怎么生产,却能靠着一堆录音机大量复制拷贝。
还在沪海地区周围形成了巨大的口碑效应。
本来就相对文化程度比较好的江浙地区,乐迷不少,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消费能力都比其他地区强。
很多人来沪海都知道去音像出版商店买最新最好的磁带,更知道花一半的钱就能在外面买拷带。
一来二去口碑相传成了圈子。
对警察来说,这是非法文化制品肯定要抓,虽然他们也没有盗版的概念,但万一里面有什么反动东西传播就是大事儿。
所以有关部门三天两头抓,抓不绝。
而且抓到也就是收缴磁带,然后罚款三十块,算不上什么大罪。
可琐碎也还得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1/22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