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勋戚第4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8/1086


沈忆宸乃勋戚之后,背靠着成国公这棵大树,相当于始终有条退路,不存在什么走投无路的可能性。
而且这小子三元及第、六元魁首,开创了科举千年盛况。别看文官集团现在唾弃鄙夷,只要沈忆宸愿意表明态度,立马就会被文官集团所接纳,甚至引以为文人榜样表率。
名气、声望这些东西,都不是王振能给予的,他只有拿出真金白银先下手为强,今日得到沈忆宸一个确切答复。
否则日后与文官集团持久争夺战中,他实在没多大信心。
毕竟王振从正统七年正式翻身,如今也才三年的时间。而且“三杨”最后的文官巨头杨溥还没有倒,他远远没到正统十四年权势滔天的境界,骨子里缺少一点底气。
今日让王山设宴,就是准备摊牌了。
“不知王公公,想要个什么答复?”
沈忆宸这就属于揣着明白装糊涂了,他很清楚王振想要什么。
同样王山也明白,沈忆宸在装糊涂,他心中不由生出一丝鄙夷。
所有文人都是这样,当BIAO子前得立个牌坊!
“正式投靠在叔父门下,往后同商大事,共谋大业!”
“王公公可能此言差矣,在下乃天子门生,如何投入门下?”
当初殿试内定状元的诱惑,沈忆宸都扛住了,如今他翅膀硬了更不可能投身王振。
“是吗?如果叔父能让你以文官掌武事,然后拜将封侯呢?”
明朝文官想要封爵的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立军功被授爵位。
终明一朝三位文官封爵,王骥是因麓川之战的功劳,王越是靠收复河套,远征鞑靼蒙古的功劳。最后一位王阳明,来自平定宁王叛乱的军功。
沈忆宸目前走的翰林院殿阁大学士道路,终点就是内阁首辅文官之首了,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获得军功封爵。
王振根据沈忆宸以往发言跟揭帖内容,再加上成国公武将勋戚的背景,判定他甚好武事。
既然如此的话,那能开出的最大筹码,就是一门两爵!
王振自信这个价码,杨溥给不起也给不了,自己诚意已经展露到位,相信沈忆宸会做出明智的选择。
===181
三足鼎立
(二合一)===
王振为何能做到宦官专权,力压群臣?
除去皇权支持这一因素外,首先得去掉人品这个选项。且不说王振人品本来不怎么样,就算他高洁如圣人,只要还是个太监,文官就不可能被他以礼服人。
接着得去掉学识这个选项,举人在宦官里面自然算超高学历,
但在文官集团里面,连入门级别都够不上,没个进士功名你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人品学识俱不行,光靠美貌估计很难打动满朝文武……
所以王振真正的核心技能,就在于他对人心的把控!
无论是先帝明宣宗,还是后来的明英宗跟三杨,甚至早期太皇太后张氏都不例外。数代大明王朝的最高权利核心,
都被王振给服侍的妥妥帖帖,把他视为心腹重臣。
明宣宗朱瞻基是这样评价王振的:“振小心敬慎,秉性忠良,委以内书堂教学,授宫人书。”
看到没有,就算抛开明英宗亦师亦父的感情不论,在明宣宗眼中王振也是个谨小慎微,恭敬忠诚的亲近心腹,让他去教导太监宫人们读书。
去教书就意味着能获得“老师”的名分,从后世某光头死活不放弃黄埔军校的“校长”头衔,就能理解这个任命重要性,这也是王振在宫廷中掌权的起点。
另外早期太皇太后张氏信佛,经常前往京师功德寺供奉,而且一去还留宿好几晚,引发了朝野内外非常大的不满跟非议。
王振好歹也是举人出身,同样认为后妃流连于寺庙,不是什么好事情。以讹传讹之下,甚至会有损皇家名声,
必须得想办法阻止。
他不像文官群体那样,光靠一张嘴巴去说大道理劝阻。而是令人按照功德寺的佛像规格,
仿制了一尊放在后宫之中,并且还让中书舍人用金粉抄写经书放置于两侧。
能用行动去解决问题,王振其实就已经超越常人了。但他最聪明的一点还在于不揽功,做完这一切后让小皇帝朱祁镇去向太皇太后张氏进言。
“母后大德,子无以报,已命装佛一堂,请致功德寺后宫,以酬厚德。”
佛像到底是谁打造的,以太皇太后的权势能不知道吗?
恰恰王振这“低调”的做法,既照顾了太皇太后的颜面,又压制住了后宫在外留宿的非议,更增进了太皇太后跟皇帝的亲情。
有这么一个贴心的太监服侍办事,不被重视才奇怪了。
至于最后的“三杨”,别的不多说,宦官进入内阁这个先例,就是他们给王振开的!
对于人心的极致掌控,只要不存在无法调和的利益冲突,王振往往都会让对方感觉如沐春风,受益良多,甚至心中引以为知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8/10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