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勋戚第3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0/1086


并且沈忆宸这小子还明确表示了,他不会与自己为敌,也与文官集团不是一路人,这点就让王振很满意。
与其看着“敌人”扶植自己人上位,还不如扶植一个中立第三方,至少不看僧面看佛面,沈忆宸背后还站着成国公朱勇。
勋戚集团武将出身,可是与文官们尿不到一个壶里去,有成为盟友的可能性。
毕竟自己日后想要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也离不开这群勋戚武将的支持。思前想后没有其他更好人选了,沈忆宸还算是凑合能用,就便宜这小子了。
站在龙椅下方的读卷官,户部侍郎掌光禄寺奈亨,隐约听到了王振与朱祁镇的对话。
这个奈亨是阉党的铁杆成员,一路抱着王振大腿上位,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既然翁父如此看好沈忆宸,那必然是有着招揽之意,自己不如再添把火博个人情?
想到这点,奈亨内心里面就热了起来,自己之前咋就没发现,原来翁父看好的新科贡士是沈忆宸呢?
早知如此的话,就应该与之结交打下关系,毕竟年仅十八的会元郎,前途不可限量。
不过话说回来,该如何添这把火呢?
奈亨往朝堂扫视一眼,看到了同为读卷官的内阁首辅杨溥跟兵部尚书徐晞。
明朝为了提高科举公平性,以及制衡读卷官的权利,把殿试读卷官人数扩充到了十七人之多。
这么多人,不可能每人都推选出一个自己心仪的状元吧,终究还是得排出一个位置高低,上下尊卑。
很明显,这个排序标准自然以权利为主,内阁跟六部主官占据着很大比重。
兵部尚书徐晞善于谄媚,也是阉党中人,被王振一手提拔到了尚书之位。想要扶植沈忆宸上位,他是不可或缺的同党助力。
但是光靠着自己两人,意图就太明显了一点,而且也很容易引起以内阁为首文官集团反对,得找一个人平衡下。
这个平衡之人,奈亨选定了内阁首辅杨溥,身为“三杨”中最后一位阁臣。杨溥无论是身份地位、名气尊崇上,满朝文武能与之比拟的不多。
他要是站出来认可沈忆宸,那么状元头衔就是板上钉钉之事。
但问题又来了,这么让杨溥支持沈忆宸呢?
这位可是内阁首辅,文官集团的领头人,想要让他为阉党徇私简直跟做白日梦没区别。而且杨溥博览群书,学识非常恐怖,想要获得他的欣赏认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翁父与皇上的对话夸赞,到底是沈忆宸真有这个本事呢,还是强行吹嘘的?
就在奈亨感到束手无策之际,他却看到杨溥自己动了,开始在考生之中穿梭巡视考场,最终停在了沈忆宸的桌案旁边。
杨溥早年间任太子洗马,侍奉太子朱高炽,也就是后来的明仁宗。
因此而得罪了当时的汉王朱高煦,被诬陷关进诏狱,却在狱中勤奋读书,从不间断。
利用十年时间,把经书史籍通读数遍,造就了他极其夸张的学识功底。
学问上有任何弄虚作假之辈,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杨溥此时注视着沈忆宸的这篇策问,开篇的中正大道,就让他感到眼前一亮。
要知道文章很多时候都映射着一个人的秉性,像沈忆宸这般年少成名的士子,大多心高气傲自命不凡,很容易想着要靠谏言搏出位,此举可谓犯了殿试大忌!
就算能克制住自己谏言冲动,也大多在答卷中激扬文字,显得过于浮躁跟兴奋。
不过这点也能理解,读书人学成文武艺,不就是为了货与帝王家?
殿试当着皇帝面,自然想着自己的文章能被钦点取中,此等情绪按耐不住,实属正常。
但是在读卷官眼中,你们这群新科贡士可能有些人年纪不一定小,却几乎没有任何实际的从政经验,在官场上属于彻彻底底的雏鸟。
就你这水平,来跟我夸夸其谈定国安邦,别开玩笑了。真放你为官,能治理好一个县吗?
所以很多考生都没觉悟到这点,就想着抓住机会,把自己心中抱负一览无余。岂不知他们这般做法在官场老油条眼中,简直就跟笑话没什么区别。
杨溥继续往下看去,除了开篇观点四平八稳,蕴含大学之道外。后续内容引古论今,切中时政,显示出扎实的经史功底。
并且下笔老练,条理分明,如若不是自己亲眼见证一个个字,从沈忆宸的笔下浮现出来,杨溥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新科贡士所写的内容。
特别是最后收尾的总结,认为皇帝“远足以追配二帝三王之道,近足以光昭祖宗四圣之业”。
这份低调沉稳,完全处于年少轻狂的对立面,太他娘的老成谋国了!
让杨溥自己凭心而论,能有这番觉悟的时候,都是在遭受十年牢狱之灾,经过了一番大彻大悟。
沈忆宸如今才多大的年纪,能与当时年过四十的自己相提评论?
看着杨溥这位内阁首辅,久久站在沈忆宸的桌案旁边没有挪身,这种奇怪景象,让在场的其他读卷官都感到莫名其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0/10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