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勋戚第2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8/1086


另外一方面,自然是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在主考官们心中留下个好印象。并且文风这种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一旦主考官印象深刻,哪怕糊名也能大致猜测出文章是何人所写。
所以投递文章这种方式,相当于文人雅士的“作弊”,哪怕传播出去也不会造成众人非议,相反还会被世人所推崇,认为这是伯乐眼光独到。
当然,这种方式风险也有,万一主考官认错人,那就尴尬了。
历史上北宋苏轼有一年做了主考官,阅卷时候发现有篇文章的很像自己门生,于是就给予了这位考生高分。
结果放榜一看,自己门生并没有高中,这才明白是自己认错人了。
这届乡试知名考生的文章,王一宁基本上都看过。这篇八股文破题思路独特,文笔甚佳,有着独特的个人风格,理论上是能认出来的。
只是王一宁在脑海中搜索了半天,硬是想不出能对上之人,所以才开口询问了周叙一句。
“这个……”
王一宁这个问题,还真是把周叙给问倒了,他也不知文章是何人所书写。
因为沈忆宸去周叙府上拜访,基本上没聊什么文章诗赋,更多关注点在书法跟刘球事件上面。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沈忆宸,他面对周叙这种真正的翰林大家,科举传胪级别的高手,属实心里没什么底气。担心自己那平庸的诗赋水平会露馅,所以扬长避短,更多展现自己的书法所长。
于是这一波操作下来,周叙现在才意识到,自己好像并没有看过沈忆宸的文章,怎么阅卷给他优待呢?
想到这点,周叙有些震惊了,应届考生上门拜访主考官,都是带着一些小心思来的,这点双方都心知肚明。
千年科举下来,也已经成为了约定俗成的方式,周叙哪怕身为老学究也并不反感考生这种行为,只要有真材实学,关注优待一下对方又何妨?
明经取士,不就是为国求贤吗?
沈忆宸拜访自己,却又没有展示文章以求在科举上优待,这点非常不符合常理。
莫非是自己低看了沈忆宸,此子上门拜访,单纯就为了书法文学上的交流?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沈忆宸得品行高洁到何种地步,才能做到面对科举取中诱惑,都不为所动的。
古之圣人,也不过如此吧?
沈忆宸是不知道此时周叙的想法,要是知道的话,恐怕自己都得懵了。
万万没想到心虚做法,现在却成为了圣人行径,还能这样理解的?
“这个老夫也猜不到是何人所著。”
“功叙兄都猜不到,看来本届顺天乡试真是人才辈出。”
“那此卷就放到一边,等待最终排名吧。”
“就依功叙兄所言。”
沈忆宸的试卷,就这样被放在了最优等的行列之中,等待乡试最终排名。
几日之后聚奎堂内,此时几位阅卷官脸色,都愈发憔悴了。
房间内堆积如山的试卷,此刻也都已经审阅完毕,一百三十五名取中生员的试卷被挑选出来。其中有十份,将参与最终的解元与五经魁排名之争。
不过真正有实力竞争解元的,是摆放在周叙以及王一宁面前的两份试卷,身为应天乡试的主考官,他们才拥有排名决定权。
“文通兄,这两篇文章在老夫看来不相伯仲,不知你意下如何?”
周叙嘴中的两篇文章,其中一篇为沈忆宸所写,而另外一篇,就是之前王一宁称之为经魁佳作的文章。
那篇文章破题思路偏向于后世的张居正,以务实为主,刚好与沈忆宸属于两种不同风格,确实在伯仲之间。
“一切还以功叙兄评断为主。”
虽然明朝主考官并没有明确的主副之分,事实上大家心里面都明白,这不过是周叙客气一下而已,以示自己并没有私心一言堂。
官场混连这点眼力劲都没有,那估计早就凉凉了。
不过王一宁还是有些私心的,他在说这番话的时候,把自己看中的试卷往前略微推了一点,以表达自己态度。
周叙就算老学究不擅长做官,好歹也是在京师官场混了几十年,这点暗示还是看得出来的。
所以他把目光看向了几位同考官,想要询问他们都意见。
“下官认为,王大人所荐的文章内容扎实,没有奢华之风,兼具经世致用,可当解元佳作。”
正常情况下,同考官都是跟着首席主考官眼色走,不会生出什么反对意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8/10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