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勋戚第1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0/1086


“叶首领,你误会了,鄙人所说的合作,并不是勾结倭寇烧杀抢掠,而是与他们做生意!”
“倭国盛产白银,只需通过贸易方式赚取,就能解决眼下危机。”
叶宗留的死局之点在于明朝白银货币缺口,单靠本土产量,就算是把山给挖塌了,也跟不上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既然本土贵金属货币不足,那么就把眼光放长远点,去打量世界其他地方,比如倭国!
相比较此时的大明奇缺贵金属货币,倭国银矿丰富,甚至号称“银岛”。特别是白银与铜钱的汇率,要比明朝低到多,同样的大明铜钱放在倭国,能多换出来两三倍的银子。
甚至可以这么理解,哪怕此时有个大明商人什么都不卖,光运输铜钱去赚汇率差价,都能赚个盆满钵满!
另外东南沿海的百年倭乱,究其根源也是生产力与物资之间的矛盾,这点跟大明北方蒙古的侵扰很相似。
倭国非常期望与大明以入贡、贸易等等方式获取钱币跟物资,甚至各方势力之间,一度因为入贡资格问题而大打出手。
只是明朝对于海外贸易没多大兴趣,从而导致交易方式大多以走私为主。
一旦贸易缺口无法满足,加之日本正好处于“南北朝”时期动乱不断,出现了诸多战败的武士以及破产的农民,活不下去就很容易被裹挟动歪脑筋。
于是很多人被九州的商人所招揽,沦为贼寇合作劫掠大明以及朝鲜的沿海地区,这就是明朝倭乱的根源因素所在。
沈忆宸期望叶宗留等人,通过与倭国的商人合作打通渠道,去赚取日本的白银来填补大明的货币缺口。
这种方式并不是所谓的当汉奸,相反是一种高级生产力国度,对于初级生产力国度的金融劫掠,或者更通俗一点说就是倾销与货币洗劫。
当然,金融学上的东西,沈忆宸跟叶宗留等人说不清楚,也无法解释,只能简单粗暴的归纳于让他们与倭奴合作了。
“沈案首,你恐怕不知,倭奴穷的连裤子都穿不上,他们能与我们做何生意?”
叶宗留是见过倭寇的,又矮小又穷,一身破破烂烂要什么都没有。像倭国这种蛮荒之地,天朝上国需要与他们做生意吗?
不得不说,叶宗留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明朝的主流认知。
正是因为这样,明朝的前中期除了极少数活不下去,被迫与倭国进行走私的沿海渔民,其他人脑海中就没有与倭国贸易的概念。
“他们有没有裤子不要紧,最重要是有银子就行。”
沈忆宸笑着回了一句,倭奴什么状态关键吗?后世大英帝国设立东印度公司殖民东南亚,大多数土著恐怕连目前的倭寇都还不如,照样能从他们身上剥削出来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只要能从倭国弄来白银,就能解决压在叶宗留等矿工身上的重税,缓解大明的货币紧缺。
并且打通了于倭国的贸易通道,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能掌握倭寇的动态。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详细的了解了倭寇的行进路线跟后勤基地,才能做到彻底的剿灭。
种种优势都表明,现在展开对倭国的金融劫掠,无论是救叶宗留等人,还是提前百年为平息倭乱打下基础,都称得上百利而无一害!
“沈案首,这事真的可行吗?”
倭国产银这种事情,叶宗留也有所耳闻,只是从未放在心上。
今日通过沈忆宸这么一提醒,好像确实有些道理,如若能赚来倭国的白银,那么就能填补朝廷的重税,自己兄弟等人也就没必要铤而走险举旗造反了。
“是否可行,得做了才知道。叶首领,举旗造反的事情你都敢做,走私的买卖不敢试试吗?”
虽然明朝在洪武年间就下达了禁海令,但福建、浙江两地走私始终络绎不绝。沈忆宸相信以叶宗留的能力跟人脉,找寻一条走私的路子应该不是问题,
“沈案首这番话如同醍醐灌顶,事已至此,叶某人还有何不敢做的?”
确实如同沈忆宸所说,就连造反都不怕,走私算个啥?
“那在下就提前祝叶首领旗开得胜。”
“谢沈案首吉言,来日要真能走出一条活路,愿报以犬马之劳!”
“叶首领客气,说不定日后在下也有求助之时。”
“到时候只需要沈案首一句话,刀山火海叶某人都不眨一下眼睛!”
互相客气几句之后,叶宗留等人就抱拳告辞回到了自己的快船上,而沈忆宸继续沿着运河北上。
不过沈忆宸那句日后也有求助之时,还真不是什么客气话,有很大概率会变成现实。
如若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没办法改变,那么大明的精锐部队将在此战中损失殆尽,从此面对北方的蒙古部族进入到守势中。
与此同时,西南、西北边境局势将继续糜烂,核心区域各种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断,甚至就连海外倭国完成战国时代的统一后,也在磨刀霍霍的准备西侵。
单从局势上看,土木堡之变后的大明朝危机四伏,转攻为守。想要改变这种局势,除了吏治清明外,重整武功也是必要条件之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0/10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