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勋戚第10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34/1086


“那面对蒙古贼军,大司马可有部署?”
“臣建议释放大同左参将石亨,为京师卫戍部队主将!”
石亨两字一出,华盖殿内文武群臣可谓是一片哗然。
论起石亨此人,与其他边关武将不同,朝廷文武大臣大多听闻过其名。
原因就在于此人多年来战功赫赫,声名远播。而且他的战功,还不是那种蹭的刷战绩,几乎每一次北征鞑虏,他都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一刀一枪杀到了都督同知的位置上。
甚至于九边重镇除了杨洪外,就属石亨的名气最大,虽然还是个左参将的官职,但朝廷已经视其为大帅。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石亨官至总兵,统帅一方只是时间问题。
可偏偏就出了这么一场意外,那便是西宁侯宋瑛主导的阳和之战。以至于大明两位勋戚阵亡,将领中仅剩下石亨一人单骑跑回,于是被定罪关押进了京师大牢。
正常情况下,石亨哪怕再怎么有将帅之才,打出来阳和之战这样的惨败,几年牢饭再怎么样都躲不掉。
但如今朝中武将勋戚,死的死伤的伤,侥幸活下来的不是废物,就是如同成国公朱勇这样被问罪革爵,压根就找不到足够的领军大将。
于谦虽然担任兵部尚书一职,但他毕竟是个文官,需要站在更高处统领全局,不可能自己主动领军上战场,他需要足够一名能力出众的主将来执行自己的战略意图。
石亨,毫无疑问就是最好的人选。
不过朝臣们真正惊讶的地方,其实并不在于释放石亨。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清楚,阳和之战石亨除了最终逃亡算个污点,战败这个锅压根就甩不到他身上。
毕竟上面还有这两位领军勋戚,侧边还有大同总兵跟镇守太监,哪轮到他一个参将说话?
而是于谦居然没有推荐沉忆辰!
要知道在满朝文武的眼中,说好听点两人是志同道合之辈,说难听点就是党羽。想当初沉忆辰为了于谦,硬刚权倾朝野的王振,被迫离开京师出镇地方。
后来于谦也是投桃报李,面对沉忆辰的谋逆指责,挺身而出始终为他辩解担保。
现在京师主将这么个至关重要的位置,宁愿推选一个待罪之身的石亨,都不选择掌控十万大军的沉忆辰,两人之间难道出现了什么间隙?
,
===356
兵临城下
(加长二合一)===
对于满朝武惊诧的眼光,沉忆辰却表现的很澹然。
官场不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游戏,于谦更不是自己的党羽,随着景泰帝朱祁玉逐渐坐稳皇位,他必然要走上帝王的分权之道,怎么可能让朝臣一家独掌大权?
就算于谦推荐了自己成为京师卫戍主将,景泰帝朱祁玉心再大,也会否决这种提议。
看来当“三杨”故去,老一辈勋戚退出朝堂,如今大臣平均水准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确实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来补充了。
“既然大司马力荐,加之石亨并不是无能之辈,那朕便允许他戴罪立功,进封右都督委任京师总兵官!”
景泰帝朱祁玉确实有着救时之主的魄力,不仅仅是答应让石亨戴罪立功,更是进一步给他加官晋爵,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八个字,给彰显到了极致。
后续蒙古大军兵临城下之际,在寸功未立的基础上,朱祁玉还把石亨封为武清伯。短短数日之间,就完成了从罪臣到当红权贵的转变,一时间风头无两!
“谢陛下。”
于谦出列致谢的时候,脸上神情有些动容,皇帝对自己信任到了这种地步,颇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触。
“除去兵马部署,蒙古贼军来势汹汹,诸位卿家们可有迎敌之策?”
朱祁玉问出这句话的时候,目光并没有放在于谦身上,而是望向了沉忆辰。
不管此子是否真的有狼子野心,至少目前来看他确有大才。朱祁镇政治势力根基薄弱,急需要股肱之臣来帮助自己稳住朝局,于谦性格太过于刚直,很多事情并不会站在皇帝这边。
懂得见机行事并且有野心的沉忆辰,反倒成为了更合适的人选。
朱祁玉期望能借此给沉忆辰出言献策的机会,从而让他能坐稳兵部右侍郎的位置,不至于遭受非议。以及进一步提高沉忆辰的资历跟人望,未来更有资格去担当与瓦刺的和议大臣!
皇帝的期待目光,沉忆辰自然明白对方意思,不过就在于准备出列献策的时候,新进“阁臣”杨鸿泽在礼部尚书胡濙的示意下,抢先一步站了出来。
杨鸿泽面临的情况跟沉忆辰类似,那就是资历跟威望远远不够称之为“阁老”。
想当初三杨最后一位杨溥去世后,短短几年间明朝内阁历经了马愉、曹鼐、陈循等数位内阁首辅,却在朝堂之上没有丝毫的声音,被六部跟宦官全面压制。
原因就在于,你没有足够的威望跟资历,没有培养出自己的门生故吏形成势力,京师中枢这群老油条官员谁会在乎一个“雏鸟”?
正统朝时期的内阁,可远远没有达到明朝中后期那种真正的权力中心地步。
相比较起来沉忆辰还好点,至少有治水跟平叛之功傍身。不过突然从五品左春芳大学士,升迁为三品兵部侍郎,依旧免不了根基不稳的隐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34/10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