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第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2158


大明皇帝的旨意,这群人不仅要死,而且要遗臭万年!
朱祁钰的怒气未消散,继续说道:“当殿击杀锦衣卫指挥使,杀人者死,一道斩首示众便是。”
“臣领旨!”卢忠再次高声说道。
锦衣卫是什么?
是天子亲卫,即便是马顺等三人,是朱祁镇的死党,但是清理马顺等人,只能皇帝来做。
都察院和给事中的手,伸的未免也太长了!
至于凤阳诗社那群人,朱祁钰却没有做出批示。
凤阳诗社的《布仁行惠议》算是一份比较犀利的文章,是南迁派的摇旗呐喊的鼓吹手。
但是兴安已经查明了,他们和散播“朕,朕,狗脚朕”流言的人,并非一拨人,不是奸细,就是单纯的意见篓子。
真理,是颠不破的。
不是几个文人,狺狺狂吠几句,就可以动摇的。
朱祁钰是在讨好这些脑袋里都是媚骨的读书人吗?
当然不是,他只是不想阻塞言路。
正统共一十四年,王振把持朝政,壅蔽言路,导致了下情无法上达,极大程度上,造成了大明现在目前的模样。
而王振能做到这种地步,因为他是朱祁镇的近臣,就连英国公张辅,这位靖难之后只是封侯,凭借战功封公的辅国重臣,都无法靠近朱祁镇。
正统十二年,王振的头号走狗喜宁,侵占了张辅家里的田宅,张辅自然是不从,喜宁的弟弟喜胜就带着净奴,把张辅家中的一名孕妇给打死了,一死两命。
张辅、邝埜等大臣极力阻拦朱祁镇亲征,这些阻拦的意见,却全都被挡下了。
到了土木堡更是如此,邝埜跪在朱祁镇的大帐外觐见,最后却始终不能觐见,最终土木堡惨剧发生,战死于野。
九重之上的君王,最终获得消息,经过了一层一层的筛选,最终直达天听。
这大约就算是皇帝的信息茧房吧。
若是壅蔽言路,最后的结果,就是君王看到的是歌舞升平、繁花锦簇,四海升平,天下太平的繁荣盛世。
但是大明的底层却是哀嚎遍地,路有白骨皑皑,百姓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
这是朱祁钰绝对不允许发生的事,虽然这几个凤阳诗社的家伙,是群意见篓子,虽然凤阳诗社那群人,实在可恶。
但是大明言路不通多年,杀了一时痛快,但是亲自给亲自编制信息茧房?多少有些作茧自缚。
还不如让他们牢底坐穿,而且,在诏狱关一辈子,其实比杀了,更可怕。
遇到大赦也出不来,因为没有罪名,怎么赦免呢?
意见篓子可以,但是说话的时候,得拿捏点分寸。
不要和朝廷、皇帝对着干。
否则下场就是关进笼子里,再也无法出来,摇唇鼓舌。
有些底线,是不能碰的。
于谦出列高声说道:“陛下不以好恶定是非,定行止!臣为陛下贺,为天下贺!大明有此英主,何愁不兴。”
他站出来支持了陛下的决议。
是因为他忽然想到了小时候的一件小事。
他是钱塘人士,那年发了大水,洪涝遍地,钱塘县衙处于高地,没有受灾,钱塘县令,紧闭县衙大门,怡然自得。正所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下情上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陛下不想被蒙蔽的想法是极好的。
盛怒之下,还能克己忍怒,没有立刻斩首凤阳诗社的人,殊为不易。
“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众人言未必得,一人言未必非,则公论日明,士气可振,国事可期。”于谦再次俯首说道。
议论国事,只看大是大非,不看个人好恶。
众人都在说的,未必一定会有收获;一个人说的,未必都是错的,只要大家都来讨论,这道理,自然是越辩越明白,提振国朝士气,国家大事,自然便可以期许了。
于谦旗帜鲜明的支持了皇帝的处理决定,并讲出了自己的根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21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