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第9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2/2158


朱祁钰站在秦淮河畔和长江交汇处,沉默不语。
正统三年,朝廷对宝船进行了销毁,三桅以上的大船被毁,二桅小船被扑买掉。
这里这是一部分未被销毁的宝船,但是也都烂在了淤泥之中。
浮光跃金。
夕阳洒在了秦淮河畔的水面上,波光粼粼,水中流萤在春风之下,不断被打散,跳跃着,和这龙江造船厂的破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于谦领着陛下走过了龙江造船厂的遗迹,这里曾经聚集着超过两万名的船匠,这里曾经有几万户居住在附近,日夜不息的打造西洋水师。
篷厂、细木坊、油漆坊、铁坊、索坊、缆坊、船坞等等工坊,已经倒塌,看料铺舍、工作间已经荒芜,甚至成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作塘也满是淤泥。
朱祁钰、于谦、卢忠和数百名锦衣卫走过之时,惊得野兔仓皇逃窜。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朱祁钰深吸了口气,话说了半截,但是于谦显然听懂了。
因为这本就是于谦带着陛下来到这废弃船厂,想要上谏的内容。
皇帝说的是人亡政息的大事,于谦要上谏的也是此事。
人亡政息,是大明朝的悲剧。
太祖皇帝龙驭上宾之后,军卫法立刻败坏到无法挽回的地步,除了在九边之地已经很少讨论卫所如何。
太宗皇帝龙驭上宾之后,七下西洋最后一次在宣德九年,刘大夏藏匿了海图、宝船图,甚至到了嘉靖年间,因为真假倭使争贡,市舶司最终被废置。
兴文匽武代替了兴文振武,大明走上了一条奇怪的路。
正统年间的兴文匽武,随着皇帝的一点点改进,也有了人亡政息的趋势,当然大皇帝走的是兴文振武之路,大彰教化之功,振兴武备。
但是皇帝走后呢?
皇帝的这些政策,如何保证不会人亡政息呢?
于谦想要用的手段就是万民所系。
如果这四万里的水路被打通,那么松江市舶司的大势已成,事涉整个长江流域,万民所仰之事,如何废止?
这就是陛下所言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于谦已经开始想,景泰新政,如何能够妥善的、稳定的、长期的运行下去了。
即便是子孙不肖,这条大江的水路,滔滔不绝,这就不是少数人三两句话,能够决定了。
朱祁钰点头深吸一口气,从兴安手中,拿起了朱笔,批红了于谦的谏言说道:“那就先从这四万里开始,十年不够就二十年,至于这二十多万里的水路,百年不够,就千年!”
于谦写的不是具体的政策,而是谏言,是一个方向,是需要经过廷议、朝议、计省商议,最后才会确定派人去执行。
朱祁钰准了,只是批准这件事去推行。
万民所系之大事,才不会最终被废止,人亡政息的悲剧,应当终结,长远的规划,才是大明兴衰的关键。
于谦是良言,朱祁钰嘉纳此言。
不就是四万里吗!
浚!
朱祁钰笑着说道:“唐贵人产下皇子,朕决定给他取名朱见浚,取意浚通这二十万里的水路。”
于谦这才知道,陛下又有了皇嗣,赶忙俯首说道:“臣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朱祁钰站在秦淮河畔,看着滔滔不绝的长江水,问道:“谁来做这件事呢?疏通四万里的水道,这可不是小事。”
于谦心中也早就有了人选,俯首说道:“巡河御史徐有贞。”
“他啊。”朱祁钰满是感慨的说道:“于少保和徐有贞有怨,此事若成,徐有贞也要青史留名,于少保果然大气。”
于谦和石亨有旧怨,不也是把石亨从北镇抚司的大牢里给捞了出来,为大明效力吗?
在举荐良才这件事上,于谦从来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陛下以为徐有贞如何?”于谦有点拿不定主意。
毕竟当初徐有贞可是站错了队,虽然徐有贞在张秋治理了运河水患拿了头功牌,虽然徐有贞在河套挖掘三百六十里的景泰安民渠,这人治水做的很好,但是毕竟是站错队的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2/21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