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第3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8/2158


户部尚书金濂将一份做好的表递给了在场的所有人。
朱祁钰这封表已经研究过和多次了,结合各地巡盐御史、州府县奏疏和漕运太监等监察,这个数据是有一些出入,但是并不会太多。
户部尚书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去年一年因为征伐瓦剌,大同、宣府需粮,增加盐引开中,一共发三十年盐引,五百四十四万两千七百四十引。”
“仅正统十四年一年,就欠了三百七十九万余引,大同米贵,一石米一两二钱,按一引大同府一石米价算,总计欠银三百四十六万两。”
朱祁钰深吸了口气说道:“总共欠了多少?”
“正统三年、正统六年、正统九年,总共欠银七百三十四万两银,现在还差着五百三十二万两银的盐。”
正统一十四年欠的账,还得朱祁钰来还。
大明此时才建国八十余年,全球大航海还未开始,白银还未大量流入中国,即便是朱祁钰的内承运库有钱,也只有两百万两左右。
朱祁镇当了十四年皇帝,欠了地方多少?约等于两个朱棣的遗产。
还?
根本还不起。
于谦眉头紧皱的说道:“那为什么这盐法,依旧适用,并非崩溃呢?这么个欠法,早就该一拍两散了才对。”
“因为盐引,早就不是盐引了。”金濂回答了于谦的问题。
若非此次陛下让内承运库的算盘太监拨算盘,算这笔账,他也只当盐引是盐引,可是盐引,早就已经不是盐引了。
金濂十分确切的说道:“按照我们的算法,盐引应该价值一两二钱的白银,但事实上,此时的盐引,每一引大约价值一两五钱,南直隶等地区,皆用盐引买卖货物。”
“盐引有价,大同一石米可得一盐引,折价一两二钱,但是在南直隶,盐引价高,往来货商,以盐引买卖。”
为什么盐引,如此超发却无事呢?
因为盐引更多的是充当货币在用。
===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明皇帝要出新书了===
金濂继续说道:“其实在两浙和两淮、福建、广州等地区有大量的私营盐田,他们雇佣当地的百姓,当做灶盐工,每日煎盐,规模极大。”
“大明的盐引,在官盐场可以承兑,在私人盐场同样可以承兑。”
“所以,朝廷超发了那么多的盐引,并没有引起什么波澜,反而是各地州府县,始终希望可以多一些盐引。”
朱祁钰在当老师的时候,其实一直有个疑问。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宋朝的时候就出现了。当时的教科书上写的是最早的信用货币。
后来到了元朝时候,是至元宝钞,到了大明就是大明宝钞。
但是这些纸质货币很快就因为超发,通货膨胀,变得比厕纸还便宜。
那这些纸质货币出现的基础是什么?为何又变成了废纸一堆呢?
出现纸钞的理由很简单,因为缺少货币,来完成民间的商贸交易。
大明的产银年十余万两,还有朱元璋的祖训,为了推行大明宝钞的使用,民间不得用金银交易。
大明宝钞滥发从洪武年间就开始了,大明宝钞的泛滥成灾,从最初的一钞可以换一贯,到现在一钞几钱都没人要的废纸。
但是另外一种纸质货币,依托于粮食和盐的货币,出现了,那就是盐引。
大明的盐引是可以到盐场去承兑的,即便是无法到官盐场承兑,私盐场同样可以承兑,这些盐引,就变成了实质性的货币。
在大明未有大量白银输入之时,承担货币的功能。
所以,正统三年、正统六年、正统九年、正统十四年的超发,的确是朝廷欠了商贾们盐,但是商贾们并不是很在乎,即便是不能在你官盐场承兑,我也可以到私盐场承兑,换给水商,也有得赚。
因为大明足够的强大,人口日益增长,食盐和粮食需求在增长,以食盐和粮食为信誉的货币,才能够在大明如此畅通无阻。
正因为大明足够的强大,大明财经事务,才可以处于一种可持续的崩溃状态,而不崩溃,拥有极其强大的自适应调节能力。
朱祁钰坐直了身子说道:“我们不应该窃喜这种现象的出现,虽然看似朝廷获利颇丰,但是我们要时刻谨记大明宝钞的教训。”
“滥发、超发,必将导致盐课,彻底的崩坏。”
金濂附和的说道:“陛下言之有理,事实上,去年盐引的超发,就引起了官盐场和私盐场的挤兑,人满为患。”
“九月处,一小盐引仅值粮三斗五斛,按江南粮价计算,一小盐引仅值银一钱七分五毫四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8/21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