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第20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78/2158


现象真实存在,问题是如何缓解这种社会矛盾和现象,原因分析的有理有据,沉翼是户部尚书,是事务官,可不是渊阁、翰林院、科道言官的政务官,他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以景泰九年人丁为基础,从此以后,无论生多少,新人口永不加赋。
也不用地方有司费尽心思编排了,百姓们也不用逃亡来躲避了,丁差就按当下亿人口来核算。
新生儿的人头税,自此以后就取消了!
兴安听完了之后,止不住的感慨的说道:“看来最近户部是真的不差钱啊,连这等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都喊了出来。”
“破釜沉舟了。”朱祁玉十分确信的说道。
户部是为了户部自身的切实利益考虑,眼下开海如火如荼,只要市舶司正常运转,内帑和国帑对半收税,户部就不会陷入年年亏损赤字,连京官的俸禄都无法足额发放的窘境。
以前户部是反对开海的急先锋,比如永乐年间的户部尚书夏原吉就是多次忤逆太宗皇帝,要求海禁。
主要是永乐年间的开海,是官船所得,皆入内帑,国帑一分钱捞不到,还要维护庞大的舰队、为舰队提供货物。
现在的户部成为了开海的坚实拥趸,主要是市舶司税务内帑、国帑对半开,陛下的内帑更像是大明储备金,这样一来,户部成为了开海的最大收益者。
户部上下,自然是五体朝天的支持,户部整天就是琢磨着如何将这种开海模式维持下去。
户部比皇帝陛下更害怕人亡政息,对于户部而言,没钱的日子实在是太苦了。
所以朱祁玉才会说,户部这次真的是破釜沉舟了。
“这份奏疏先给于少保看看,然后交给华殿廷推吧,朕不做批复,如果都同意,朕自然乐见其成,但是阻力很大啊。”朱祁玉陷入了沉思之中。
“臣领旨。”兴安拿走了奏疏,去寻于少保去了。
于谦此时正在农庄法里忙活,岭南的情况和江西又有不同,趁着陛下到了广州府的第一把火,于谦将岭南地区的农庄法往前推动了一大步。
四大家的良田,成为了官田而后用置换的手段,连田阡陌成为了农庄组建的第一批田。
这样一来,岭南农民参加农庄法热情高涨,一些犹豫的小农地主,看到朝廷拿出了这么多官田参与农庄,自然不再犹豫了。
剩余一些,会随着农庄法的不断扩大,最终加入农庄法。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于谦摘下了斗笠,将手在短衫上擦了擦,脚踩在铁锹上,对着阳光打开了奏疏,他今天是走进了田地,踩得满脚是泥,考察田亩水等事。
不会种地的世侯武勋,怎么能做好百官之首的少保呢?
于谦看完感慨的说道:“好啊,难啊。”
===第七百六十九章
烈风卷脏烂荣辱春秋断===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条政令当然对大明好,这是取消人头税,人头税就是割人头才能收到的税。
对百姓而言,这就是生孩子最大的阻碍,每生一个,就多一份税,谁还肯生?
对于脚踩黄土泥巴会下田的于谦而言,他最反感那些翰林院的翰林们叫嚣,收了丁差才能保人丁兴旺。
连村口大槐树下的大爷,都知道这是谬论中的谬论,这个逻辑清晰而简单。
罗马的主体罗马人,就是在人口税的大棒之下,逐渐消亡,最终让蛮族实现了鸠占鹊巢,取而代之。
这条政令施行有三个基础。
第一方面其实对朝廷的财政收入,并不会产生影响,丁差等四差银和劳役,其实并不会送到朝廷,完全留在地方,这部分钱其实都用在了养官事上了,停止加派,朝廷的收入并不会减少。
第二方面,减少对百姓的朘剥,每年各省编审皇册,向来都是只增不减,但是遮奢豪户通过各种手段隐藏丁口,这个税赋其实不停的转移支付,摊派到了百姓的头上,一旦这条政令施行,那各地就没有隐藏丁口的动机了。
第三方面,国帑充裕是基础中的基础,国用所需并无遗误不足之虞,所以才能如此大大方方的减免这个加派,这也是这条善政由户部提出的原因。
“难啊,难。”于谦看着手中的奏疏颇为无奈的说道。
兴安有些奇怪的问道:“难在哪里?”
于谦看着脚下的田亩,叹息的说道:“眼下大明各州县丁地各不相涉,往往田多者不输一丁差,家无寸土者反需输纳数丁差。”
“如此这般,无地贫民即使在丰收之年也生活艰难,结果便是卖儿卖女,乞食地方;遮奢豪户家宅百亩,佣仆数十,出入前呼后拥,餐盘山珍海味。”
“这是动了多少人的钱袋子,你说这事儿好办吗?”
“一条政令,但凡是朘剥百姓,就会最快的被执行;一条政令,但凡是阻止朘剥,便是千难万难,如烈火石灰,千锤万凿方出深山。”
“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兴安听懂了,陛下登极十年,兴安做了十年的内相大珰,他知道于谦说的是实情,一条政令能够被执行的基础是,科层制官僚体系的利益不受损害,否则就是血流成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78/21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