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第19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92/2158


松江府新港为各国市舶司的船舶专设了码头栈桥,而安南国的码头栈桥上,停满了三桅大船,一袋袋的粮食,被放在了排车上,推向了仓库。
而另外一边,是一群群的安南女子,手上系着两指粗的麻绳,被拖拽着登记造册,交接给了两浙商总叶衷行。
叶衷行对这批安南女子频频点头,黎宜民虽然不当个人,但是他的审美是没有问题的,这些女子质量上乘。
安南女子交接给叶衷行后,叶衷行命人解开了安南女子的麻绳,将其统一安置,在盥洗之后,送往松江府织造局,学习汉话和一技之长。
陛下曾经说过,工作赋予人格,劳动使人自由。
想要这些安南女子,踏踏实实的在大明生活下去,相夫教子,就要有些糊口的本事,一个踏实能干的儿媳妇,恶婆婆和那些街坊邻居,才没有那么多的闲言碎语。
大明皇帝,一诺千金,说要给大明的光混们发媳妇,那就必然要践行诺言。
黎思诚看到这一幕,痛心疾首,他才知道每年有这么多、这么多堆积如山的粮食被送入大明,他才知道有这么多妙龄女子,被如同牲口一样贩售至此。
但是黎思诚又哑然,因为这些女子到了大明之后,反而像个人了,是安南国占据了分配地位的肉食者们,不把她们当做人。
这能怪大明?
这让黎思诚,有苦在心口,焦虑万分。
黎思诚脚步沉重的向着万国城而去,而后坐船向着南衙走去。
而在路上所见所闻,让黎思诚自我不断怀疑,他甚至产生了一种,当大明人非常好的错觉。
他有些想不明白,做大明人哪里不好了?他的祖父黎利为何要造反呢?
但是认真想一想,黎思诚也想明白了,他的祖父黎利为何要造反,因为黎思诚现在也在造反。
朱祁钰仍然在南湖别苑,他手里正在处理一批奏疏。
“户部也是在做梦啊,保证劳动报酬按时发放,让工坊每招聘一名员工,要预存一年报酬。”朱祁钰看着手中的奏疏,不舍的放下。
户部尚书沈翼沈不漏是没睡醒吗?
当然不是。
------题外话------
求月票,嗷呜!!!!!!!!!!
===第七百三十八章
我只要足够烂你就不能王化我===
沈翼真的不是在做梦,在空中楼阁幻想政治,一个从地方上摸爬滚打到了朝堂,做了户部尚书的沈翼,不是蠢货。
他的这一整套理论,其实是有模板的,而且践行了十年之久。
大明的京营的军饷发放,就是如此预存发放,而且是专款专用。
大明京营的粮饷分为了三个部分去支付,一部分是由三座京师外城的土地进行屯耕;一份是由兵部支饷,内帑国帑对半均摊;最后一部分是完全来自内帑的犒赏。
而其中兵部支饷,是月初就开始发本月饷银,日给三分,月足一银币,按品秩逐渐增加。
这种发饷的方式,是来自于岳家军,也就是南宋初年的神武后军发饷方式,发军饷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问题,如何将饷银足量的发给军士,是个难题。
简单来说,岳飞的解决方式,简单粗暴而行之有效,就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具体体现,有些事儿可以扯皮,有些事儿扯皮,扯着扯着就是军队哗变了。
即便是这个月军士病重,或者休假、事假等,也是从下个月扣除,而非本月。
预存军饷,月初发放,是保证大明京营战斗力和军纪的保障。
兵部虽然没钱,但是每年年初,兵部已经有了一年的专款用于发饷,这也是大明军队忠诚朝廷,忠诚于陛下的原因。
这已经近十年了,这笔专项发饷的钱,没人敢挪用,毕竟京师三大营,有马有枪有炮,还驻扎在京师附近。
沈翼的愿景是好的,用简单方法解决复杂问题,而且从制度上来看,仿照大明京营发饷方式去支付劳动报酬,也极具合理性。
大明的劳资矛盾在南衙非常的突出,大善人们明明有钱支付劳动报酬,但就是硬拖着不给,如果这个提前预存一年劳动报酬真的可以落实,那显然可以大幅度的缓解劳资矛盾。
朱祁钰很想批了这道奏疏,但是他知道,做不到。
做不到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生产力达不到,目前大明的工坊都是密集型劳动工坊,绝大多数的工坊也没有那么多的闲钱,放在宝源局支付劳动报酬,那么工坊的东家,面对这条政令的时候,就只有两个方法,一个是犯法,另外一个则是破产。
另外一个则是劳资关系,大明的工匠们议价权太低太低了,工坊的掌柜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普世价值下,大多数百姓追求的就是多子多福,而严重的兼并,将绝大多数的农民,都逼迫成为了无地流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92/21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