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第18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16/2158


“一些人会说:看,那个大昏君,什么都知道,但是依旧昏聩无比。”
“不过是些许浮名,朕不在乎,这幅画,但凡是让眼下的大明好一些,朕就心满意足了。”
“民以食为天,君以民为天啊。”
朱祁钰略微有些感慨的看着这副长卷,对着门外的兴安大声的说道:“明天把桌上这幅画雕版,送到邸报去刊印,送到各大州府县事,让他们刻成石刻,就放在城门口去。”
兴安取了画,这一看就吓了一大跳,拿着画,不知如何是好。
其他都还好说,都是实情。
唯独这个办案的松江府尹陈宗卿,怕是要被骂的狗血淋头了。
兴安眼珠子一转,就想到了两全的办法。
------题外话------
正所谓:肉食者外邪入体浑浑噩噩;大昏君作画题词自毁英明。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啪!求月票!
===第六百八十章
徐麒耀教子篇七条===
兴安并没有立刻劝谏陛下,而是寻到了正在忙碌的于谦,让于谦去劝说陛下。
一来,这是外廷的事儿,自然由外相去劝谏陛下。
二来,有于谦这个例子,更有说服力一些。
陈宗卿的清名要保,大明皇帝的意志也要贯彻。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儿。
于谦正在伏案疾书,推动农庄法,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涉及到了大明江山,数十年的安泰和稳定,以及高速发展。
陛下追求的是小农经济的蜕变,而且只能胜,不能负。
如果在陛下龙驭上宾之时,小农经济仍然没有蜕变成为商品经济,在太阳落山之后,大明会立刻陷入群魔乱舞之中。
到那时,大明怕是要陷入长冬之时。
而农庄法,遍布大明的农庄,就是小农经济蜕变的重中之重,从始至终,一直是于谦在负责农庄法的具体推行。
“于少保,最近痰疾可有发作?”互相见礼之后,兴安开始了寒暄,也不算是寒暄,陛下时常会问,兴安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于谦满是笑容的说道:“劳烦陛下关怀,某身体无恙。”
跟随陛下游山玩水,于谦比在朝中清闲的多。
江南科场舞弊案、仁和夏氏刺王杀驾和孙显宗搞出的事儿,不过是给陛下南下助助兴的水平罢了,是个麻烦,也仅仅有些麻烦罢了。
甚至都不用于谦出手,番都指挥马云、锦衣卫都督卢忠、南镇抚司指挥使杨翰,足以应对。
于谦不用消耗那么多的心力,太医院的太医一月三次问诊,他的身体非常健康。
兴安将自己的来意一一说明,又继续说道:“咱家不才,曾听闻陛下与于少保论亡国之兆。”
“其一曰求荣得辱,致使天下有志之士寒心,天下失序;其二曰人亡政息,党锢盈天,政令朝令夕改,反反复复,致使天下失宁;其三曰政怠宦成,天下神器假手于人,器名假私相授,天下失道。”
于谦看了眼兴安,点头说道:“然也。”
其实文官和宦官是天敌,历朝历代文官和宦官的撕扯,贯穿了整个中原王朝,像于谦和兴安如此和睦的内外两相,历史上不是没有。
当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宦官高力士和张九龄的关系就比较和睦。
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的时候,高力士还为张九龄说了好多好话,但是李隆基一意孤行,到了安史之乱时,李隆基才悔不当初说:吾取张九龄之言,不至于此。
兴安作为一个宦官,他应该是不学无术的,可显而易见,兴安并非如此,都过去了这么久,兴安仍然牢记亡国之兆有三。
兴安颇为平静的说道:“陈宗卿为官清廉,时人称颂其为陈青天,咱家就觉得陛下这长卷真的刊印到了邸报,送至州府刻石,陈宗卿只能自缢以示其高洁了。”
陈宗卿被陛下作画骂了,他怎么办?
他只能去死。
他不能去找陛下陈情,否则就变成了陛下对还是他对的问题,变成了陛下的脸面重要,还是他陈宗卿的脸面重要。
“大珰有什么好办法吗?”于谦仔细思量下这件事,还真的他出面劝谏,其他人都不合适。
但是的确不好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16/21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