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第17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96/2158


匠城就是工匠的合力的具体体现,而各州府县的大量官舍的确要改建,不过不是贩售,而是分配给工匠,建造集体性质的家眷院。
“至于陛下所言国债,臣不精通财经事务,倒是觉得并无不可。”于谦对于陛下的第一策,也摸不准。
在于谦看来,国债和宝源局纳储,只是在利钱上,有所区别,并无二致。
有区别吗?
------题外话------
注解1:南宋也称大宋,南宋的京师是开封府,临安只是行在,从来不是京城。
注解2:王安石和章惇算是典型的求荣得辱了,直到五四运动,王安石和章惇还在挨骂。
注解3:古代变法最成功的是商鞅,当然商鞅也作法自毙,商鞅自己也是变法的代价,死在了反攻倒算之中。其次我认为就是张居正变法了,张居正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吏治和一鞭法上,变法不吏治,就是王安石变法的局面了。奈何万历皇帝他不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把商鞅车裂,但是商鞅之法不废弃,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后,清算张居正,也废掉了张居正的考成法和一鞭法,万历十年,可谓是普天同庆。
求月票,嗷呜!!!!!!!!!!!!!!!!!!!
===第六百七十四章
在一声声号子声中宝船下水===
于谦不太明白储蓄和国债的区别,朱祁钰只好简单的解释了一下,于谦立刻就懂了。
大明的银庄下辖的宝源局纳储,在储户向宝源局储蓄之后,其货币的所有权,依旧归储户本人所有。
也就是说,货币的主人还是储户本人,即便是定期存款,提前取款,损失的也只有利息和本金无关。
任何一个宝源局都要做到五百银币以下随时支取,五万以下银币次日支取,五万至五十万银币半旬支取,五十万以上,一个月支取。
宝源局的墙上贴着一行大字,写着: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储户保密的字样。
储户要取钱,那不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儿吗?
而国债则是以国家财政信誉作担保的债权,购买国债之后,货币的主人所有权就归了大明银庄,到期承兑利息。
于谦明白了其中的差别,有些疑惑的问道:“陛下,以臣观之,大明国帑还未到要向百姓借钱的地步吧。”
朱祁钰思考了片刻说道:“的确没有。”
“那为什么要借钱呢?”于谦这就不明白了。
既然大明没有必要借钱,那为什么还要发行国债呢?
朱祁钰轻轻的敲动着桌子说道:“就是一种手段,现在大明财政正常,但倘若大明国帑空虚,这官道驿路是不是要继续硬化?这水路疏浚到底要不要继续进行?大明是否要扑买掉官厂来补充粮钱?”
陛下一如既往的料敌从宽。
万一财政不正常出现赤字的时候,朝廷也有手段。
于谦俯首说道:“原来如此,那臣就没有什么疑问了。”
朱祁钰停下了敲动桌面的手指说道:“那就让计省、宝源局和宝钞局通力配合,将国债事,推行下去。”
大明的确还没有到必须要发行国债的时候,但是朝廷也有急务。
倘若大明远征康国,其消耗很有可能引起短期性的财政赤字,这个时候发行国债,就可以在不耽误大明以工代赈的步伐之余,继续发动战争。
可谓是寅吃卯粮的典型。
国债之事并不复杂,计省很快就把账算明白了,计息、面值、发行渠道等等,都盘的清清楚楚。
可是户部依旧坚持反对意见,而清流则认为,大明皇帝这已经不是一般的离经叛道了,堂堂大明朝廷,居然沦落到向百姓借钱的地步!
户部这个充满铜臭味的浊流,第一次和清流合力反对了。
朱祁钰还专门写了题本回京,讲明国债的用途,主要是为了增加大明财经事务的抗风险能力,以及增加一种分配方式。
但凡是购买大明国债的百姓或者富户,自然是相信和看好大明的发展。
因为国债一般都是十年期,配合部分的七年期,最低也是五年期。
十年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十年前稽戾王还没有亲征呢。
购买国债的百姓,可谓忠义。
而大明朝廷将部分的发展红利,以国债的利息分配给支持朝廷的百姓之中忠义百姓,这不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吗?
朱祁钰的题本回京之后,引起了一番讨论,最终户部尚书沈翼还是意见很大,勉强同意了,但是要求国债规模,要减少一半。
他反对的理由不是什么有损陛下圣名,也不是什么朝廷向百姓借钱有失体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96/21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