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第16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49/2158


朱祁钰摇头说道:“不是时候,仍行钱法。”
在钱法和钞法这件事上,朱祁钰这是第四次和朝臣们意见相左,但是皇帝一言九鼎,在这件事上,简直是可以用顽固去形容,甚至到现在连解释都懒得解释了。
钞法就是不行,谁说都没用,朝臣们也无计可施。
朱祁钰抿了口茶,蒙顶甘露回甘无穷,他继续说道:“其次,我们应当降低工坊成本、增加和保障工匠就业,那么我们就要朝廷干预财经事务,事实上,我们也是一直这么做的。”
朝廷干预财经事务,完善大明财经事务,这是朱祁钰自京师之战后,一直矢志不渝推动的朝廷本务——利柄。

.
===第六百二十六章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朕就是亡国之君正文卷第六百二十六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以工代赈,是中原王朝历朝历代,一种惠而不费的赈灾方式。
比如《晏子春秋》中,齐景公时,晏子筑路寝之台;
唐朝时候,李频任武功令就曾频发官廥庸民浚渠;
欧阳修知颍州时,募饥民大修灌溉陂塘,救饥的同时,兴修了农田水利;
赵忭知越州时,通过修筑工程以赈济;
范仲淹知杭州时,兴造寺庙及修建仓敖等活动,为饥民提供就业佣工机会,从而达到救赈饥民的目的,与晏子修路寝之台有异曲同工之妙。
北宋初年,由朝廷出资经营公共设施的观念,徭役制仍大行其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徭役方式强征集劳动力来修筑道路、桥梁、水利的方式,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
因为大规模徭役,很容易造成【多杀士众,竭力民财,天下虚耗,百姓流离】,这对小农经济体系下的中原王朝而言,就意味着更多的风险。
两宋的财经事务体系高度发展,以工代赈这种惠而不费的赈灾方式,逐渐被朝廷和民间所接受。
类似于:【以有余之财以惠贫民,募民兴利,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的观点普遍出现。
兴役顺贫富之便,就成了两宋赈济最常用的手段,而不是简单的开仓放粮那么简单。
所以朱祁钰在盐铁会议上,让工部给出一个具体的章程来,这种极其类似‘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并非朱祁钰首创,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祖宗之法,并没有什么不可以接受的。
更不用出动胡濙这样的洗地利器,进行洗地。
为何大明没有大规模以工代赈的案例?
因为大明朝廷实在是穷的自己都养不活了,地主家都没有余粮,怎么进行以工代赈?
现在大明朝,有钱,豪横!
“陛下,此次冬序的根本,还是钱荒。”于谦在御书房颇为严肃的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大明眼下的冬序,是货币供小于求,而且大明朝廷还欠了八十年的货币债,于谦已经注意到了,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通货紧缩。
解决办法也早就摆在了御书房的长桌上全面征倭和钞法。
全面征倭不现实。
行钞法皇帝不乐意。
于谦其实想再跟陛下分说下钞法之事,可看陛下意兴阑珊的样子,就选择了缄口不言。
直言上谏,是臣子的本务,但是什么时候上谏,如何上谏,是一门技术活。
有的时候,上谏这种事,朝臣和皇帝别上了劲儿,最后会变得拧巴起来,最终导致君臣失和。
洪武二十五年,懿文太子朱标死后,谁来做太子这件事,就提上了日程。
朝臣们其实对皇太孙的朱允炆并不满意,但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经历了丧子之痛的太祖高皇帝,就和朝臣们拧巴了起来,最终蓝玉案爆发。
永乐十九年,大明迁都顺天府,文皇帝和朝臣们又拧巴了起来,最终闹得不可开交。
正统十四年七月,稽戾王朱祁镇执意亲征,兵部尚书邝埜、英国公张辅等人,上奏言事,反对亲征,这又是拧巴到了一起,最终稽戾王亲征,大明有倾覆之虞。
于谦其实很想说,大明眼下可行钞法,度过这次冬序,但是他怕自己这个百官之首,一句话说不对劲儿,皇帝和朝臣们再拧巴起来。
景泰四年,户部和工部争钞法、钱法时,陛下问策,于谦就曾经说过,都可以。
因为眼下陛下春秋鼎盛,膝下有嫡有庶,没有人敢在陛下的眼皮子底下生事。
一时间,于谦也不知道如何开口,就坐在案前喝茶,等待着陛下的决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49/21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